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隔姜灸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09:51: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呃逆在临床中为常见病症,顽固性呃逆又较为难愈,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休息,笔者在跟师学习中,观察隔姜灸对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现特寻一例论述体悟。

关键词:隔姜灸;背俞穴;顽固性呃逆

本文引用格式:杨国芳,张蒂,孙佳琳,等.隔姜灸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97.

0引言

顽固性呃逆又称难治性呃逆,为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以上者,多由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1]。本病临床表现为膈肌痉挛引起的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声音,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的膈肌。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引起呃逆多可自行消退,持续时间较长则成为顽固性呃逆。该病的病机关键为胃气上逆动膈,与饮食不节、过食寒凉、情志不和、郁怒伤肝或素体虚弱等有关,但确切病机仍不十分清楚。若其发作持续不断,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休息,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下面仅对一例顽固性呃逆进行论述,以便于我们临床治疗是依据病情选用和参考此治疗方法。


\


 
1病例

邹某,男,65岁,因呃逆2月加重1月于2016年11月23日就诊于门诊。患者20余年前因受风寒致呃逆发作,当时注射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后症状缓解。20年间时有发作,持续1-2天,服安定后呃止。近2月呃逆频繁,不能自止,发病时间较久给予胸部透视检查,发作时膈肌痉挛为两侧性,后经胸部CT检查排除膈神经神经受刺激的疾病、心电图无心包炎和心肌梗塞。排除了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精神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无病变。给予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减,并常规针刺天突、膻中、中脘、内关(双侧)、公孙(双侧)、足三里(双侧)、攒竹(双侧),平补平泻,留针30 min,常规针刺肺俞、膈俞、肝俞、胃俞、大肠俞、肾俞(双取),平补平泻,留针20min,治疗5次,症状无明显改善。口服安定时有缓解。

但近1月症状加重,呃逆连连,夜间因呃逆不能睡眠,伴烦躁,胸前及肩背不适,自述膈间有水响。舌红苔厚腻,脉滑,纳眠差,大便成形,每日2次,小便可。辩证为脾胃虚寒。且久病必积于肾,针刺无效,针所不及灸之所宜,所以进行隔姜灸治疗,选穴:膈俞、胃俞、大肠俞、肾俞(双取)、至阳、身柱。治疗方法:将大块鲜生姜切成2厘米厚的姜片,用牙签点刺小孔,置中号圆锥型艾柱,点燃施灸。燃尽后续艾柱,灸至病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初次灸后呃逆减轻,隔日一次,同样灸至病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灸至第4次至阳穴出水,余穴位均起泡,呃逆偶有发作,呃逆几声自止,不影响夜间睡眠。继续7日一次隔姜灸,又灸6次后呃逆消失。3月后随访呃逆未发作。

2体悟

2.1选穴


《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本文病例患者因风寒致呃逆,现纳差,为胃中虚寒之象,胸前及肩背不适,自述膈间有水响。故为气滞所致,舌红苔厚腻,脉滑,为痰阻之象。又因起病20余年,病程长,呃逆发作频繁,病位较深,致使脏腑气机失调,故主要选取背俞穴。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背腧穴可调理五脏气血津液,并且背腧穴选穴施灸简便安全。而生姜本为药,其性辛温,可温中止呕、解表散寒,为调理脾胃、降胃气常用药,故选择隔姜进行灸治。

2.2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偏于补法治疗。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且灸法偏补,当针刺治疗效果不佳时用灸法可起到奇效,正所谓“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针灸秘验》:“凡遇疑难疾患,针药不及,适于灸者,均施以灸法”。此病例病程长,病位深,常规针药效不佳。故选用隔姜灸法。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隔姜灸可调整机体各系统脏器的机能,可在临床治疗慢性病、疑难病中应用。

2.3施灸程度决定治疗效果

《医宗金鉴》:“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呃逆发作频繁严重,病程长,时间久者,灸治初始温热感较差,艾灸所需时间长,治疗效果较慢,至第四次灸疮出症状明显减轻。《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差,若不发,其病不愈。”说明灸量足病情减轻,病情重者得灸疮后效果佳。病程长病情重者每次施灸时间也可延长,治疗次数应根据疗效增加,直至痊愈,并可增加几次进行巩固。

2.4呃逆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

使用针灸疗法治疗呃逆的现代首篇报道见于1957年[2]。现今治疗呃逆的临床方案日趋成熟。而顽固性呃逆报道较少。神经阻滞类药物对于顽固性呃逆疗效不尽人意,目前无针对性特效药,常规针刺疗法疗效较差时可考虑艾灸治疗。本文病例的临床治疗方案希望有助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当然在对顽固性呃逆患者施灸时,应通过辨证组方、辨病选穴及应用经验穴等方法进行选方取穴,以甄选出有效穴位。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体质及其病情的辨证分型。

\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林英乔.腹腔手术后膈肌痉挛的针灸治疗[J].福建中医药,1957,2(5):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