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且多数患者为中度脱发(34.3%);中医层面上,大部分为血热风燥证(38.6%);另外,62例(88.6%)患者有雄激素源性脱发家族史;18例(25.7%)患者出现如头痛等其他并发症;56例(80.0%)患者采用传统的口服药物和(或)外用药进行治疗,14例(20.0%)患者采用其他如低能量激光治疗或中医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结论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但该疾病不易引发其他类型的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除采取口服药物以外,一些新型的治疗方式正逐步应用于性激素脱发的临床治疗当中。
关键词:雄激素;脱发;临床分析;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王雪松,贾淑琳,夏华,等.70例雄激素源性脱发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15-116.
0引言
雄激素源性脱发也称为早秃或脂溢性脱发,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发类型,已证实该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且遗传特性对雄激素有较强依赖性,需在雄激素的作用下才能表现出来,是一种多基因及复杂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且存在种族差异[1]。该疾病不仅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同时损害了其容貌,对其心里也造成了较大伤害。目前为止,其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雄激素、雄激素受体及相关基因等。临床上主要采用米诺地尔或非那雄胺治疗,但该方法仅能逆转部分脱发且需持续治疗才能维持疗效,故对某些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无法根治。近几年,有研究显示低能量激光治疗或中医调理等方法对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有显著疗效,但其安全性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2-3]。本文主要通过70例雄激素源性脱发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为以后能更加有效治疗该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70例,其中包括:男56例,女14例;年龄在41-69岁,平均(52.8±1.9)岁;文化程度具体包括:大学28例,高中37例,中学及以下25例;50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吸烟史;所有被检者均无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进行知情同意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包括:①所有被研究患者均已确诊为雄激素源性脱发;②所有患者均为成年患者;③神志清楚,能有效配合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①既往患有精神病的患者;②有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史的患者;③具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1.3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对70例雄激素源性脱发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对每位患者的雄激素源性脱发临床类型、是否有雄激素源性脱发的家族史、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疾病及采用何种方式治疗等信息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每项指标的患者数目均计算相应百分比,同时将全部数据录入数据库,便于日后查阅与分析。
2结果
2.1患者西医临床类型数据统计
2.1.1症状评分标准:采用国际上常用的汉密尔顿分级法来区分男性脱发程度。其中,共分为7级13型脱发,其中l-3级属于轻度脱发,4-5级属中度脱发,6级以上属于重度脱发。对7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西医临床类型的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详见表1。
2.1.2患者中医临床类型数据统计:对70例患者进行中医临床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详见表2。
2.2患者其他临床资料数据统计。对患者其他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后,结果过如表3所示。
3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熬夜、抽烟等不良习惯的养成等因素,导致许多人开始出现精神异常或内分泌失调等症状,使得非正常脱发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其中,雄激素源性脱发是目前主要的脱发类型[4-5],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头部颞区因脱发造成高额,部分患者可出现顶部毛发大部或全部脱落,但头部两侧和枕际毛发基本正常。该疾病男性患者居多,治愈率较低,目前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机制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该疾病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已有报道称:雄激素源性脱发的高风险患病基因位点很可能位于染色体3q25.1、5q33.3和12p12.1上,这其中具有WNT10A位点的染色体2q35与该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联系。尽管该疾病临床上除脱发外无其他明显并发症,但该病会使患者大面积脱发甚至发色发生改变,因此,雄激素源性脱发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同时也对患者(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容貌有着显著的影响,从而引发抑郁症等某些心理方面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毛发移植等方法,但效果欠佳。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找出更优的药物或者技术来治疗脱发,如在传统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激光或中医治疗。
本文通过对70例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后显示: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绝大多数患者都存在家族病史,并未发现除脱发外的其他并发症。大多数患者仍采取传统的雄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故研究出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安景印,吕新翔,卓纳.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52-53.
[2]丁爽,于冬梅,祝仰东,等.雄激素源性脱发的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8,29(01):60-62.
[3]李盛,黄茜,陈敏.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制与激光治疗[J].激光生物学报,2016,25(2):107-111.
[4]刘涛,李志武,丁街生,董秀芹.A型肉毒素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观察[J].中山大学学报,2018,39(03):467-471.
[5]梁皓,赵云杰,金磊,等.雄激素受体在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患者的表达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8):60-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