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种新型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健康医疗模式—移动医疗应运而生。对于目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风险的慢性病来说,将移动医疗应用在慢性病延续护理中已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探讨了移动医疗在慢性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国内外的实例展示出了移动医疗在各层次疾病的应用情况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助力移动医疗在慢性病延续护理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医疗;慢性病;延续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杨洁,王朋朋,黄雪玲.移动医疗在慢性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74-75.
0引言
近几年,慢性病的种类和患者数量逐年增多,严重地危害了人类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条件得以改善[1]。近年来观察所见,移动医疗已逐渐成为国家保健系统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2],就目前发展程度来说移动医疗还不能取代医院及社区医疗服务在患者疾病管理上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辅助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中发挥着重要意义。
1移动医疗的概述
不可否认的是推动电子医疗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移动终端在当今社会的快速普及以及医疗研发技术的快速发展[3],可谓是把医学传感、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相互融合[4]。移动医疗(ehealth)在WHO定义为:医疗和健康照护的电子转换器[5],简单来说移动医疗就是使用小巧的、便于携带的、无线的计算或者通讯设备,如病人手机、监护仪器、电脑等其他无线设备进行医疗和延续护理来满足医护人员或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移动医疗具有速度快、效能高、成本低、个性化服务多的特点,为了使得医院的运作效率得到提高,就可以利用移动医疗的平台,远程诊断与会诊系统的开发、远程数据收集功能的完善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迅速对服务对象做出反馈[6]。
2延续护理的概述
对于延续护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离开医院后的一种远程护理,一种延伸护理,可以使得以病人为服务对象的护理任务同时涉及关心到病人家属,通过电话回访和上门拜访、行为引导、自我监控、遵医行为监督等,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连续护理服务。延续性护理在美国老年协会中定义为:经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医疗保健场所护理(如从医院到家)和相同的医疗保健机构(如医院内不同科室)由不同层次的合作和持续护理,正常情况下是指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或社区后的延续观察访问与引导[7],确保病人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亦或是在同一个地方感受接触不同层次的服务,服务具有协调性及延续性。
3移动医疗在慢性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3.1移动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延续护理的应用
通过调查显示,对于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原因占总死亡原因的41%,显而易见处于许多死因的首位[8]。移动医疗因其灵活性、易接受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延续护理中。葱氏[9]等人的研究表明,由苹果公司设计的智能血压计可以通过手腕佩戴测量血压,同时测量的数据会自动上传到移动医疗设备,该设备可以把记下来的血压值描绘成血压变化曲线。也就是说病人出院后,医生还可以根据设备上的血压变化曲线继续跟踪了解病人的病情,进而对病人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此来加强患者在延续护理中的生活水平的要求。Patel等[10]通过使用手机APP上的用药提醒方式对50例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48例患者对移动医疗软件的药物提醒给予了高度评价,提高了出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2移动医疗在内分泌疾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是目前大多数地区都面临的相当棘手的医疗问题[11],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谓只增不减,所以国家更重视此类病症患者自身的护理教育和相关管理工作[12]。在如此重大的压力下,延续护理必然成为糖尿病护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3],对控制和预防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Fjeldsoe B S等[14]通过移动医疗给出院后的糖尿患者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知识水平、促进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了延续护理行为的质量。Wangberg等[15]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向已离开医护人员监管的1组Ⅰ型糖尿病病人家属普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了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也保证了病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使患者的亲属感受到抵抗疾病的正面效应,进而提高了患者的延续护理行为。Kevin等[16]研制出一种根据不同血糖水平来选择不同的注射胰岛素的移动设备,经过随机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得出结,这种设备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控制血糖,使不同层次的患者均能适应与接受。为出院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新思路。Lynne等[17]开发研制的手机应用程序“Health Reach Mobile”的工作原理就是收集糖尿病病人每天的血糖数值,最后绘成图表,同过这种方式可使医护人员直观形象的分析出每位患者的情况,从而更全面的管理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延续护理。Megan等[18]研制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是让离开医护人员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在每次吃东西前拍一张照片并配上为何吃这样东西的解释与自己想法的语言表达,将这些文件上传到指定邮箱,然后就会得到专业营养专家的建议与分析,以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总之,移动医疗在出院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血糖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延续护理。
3.3移动医疗在癌症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264.85/10万,而其死亡率高达161.49/10万;全世界约22%的新发癌症病例及27%的癌症死亡病例均发生在我国[19,20],癌症已然以经成为我国首要解决的一个公共卫生方面的大事。为了提高对癌症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许多研究者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癌症患者的延续护理中。
Predrag等[21]研制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出院的癌症病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与自身疾病有关的专业性的知识,省时省力更省心。让病人能够及时地解决与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而在病人回到医院复查时可以与主治医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沟通。同时研究人员也随机选取了9例居家的乳腺癌患者采取了相关实验干预的措施,干预结果显示:病人不但对乳腺癌方面知识的了解有所增强而且在自我照护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这表明移动医疗可有效地为癌症出院患者提供延续的健康知识管理。
3.4移动医疗在肥胖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Christine等[22]随机选取96例居家超重患者利用智能应用进行实验对照试验,通过实验观察:干预组中的患者体重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甚至有些患者体重出现明显下降。Gabrielle等[23]进行的实验是将多种移动蓝牙设施组合起来,即将播放视频的软件与智能应用和语音设备组为一体。对照组只是简单的提供视频,而干预组还会安装一个可以监测饮食量与锻炼量的app。实验员与实验对象可以通过语音设备进行沟通,以随时更改实验中的不适与不妥之处。可想而知:干预组的体重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干预组的成员们还表示出他们获取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支持,来自社会亦或是来自网络。总之,移动医疗有利于居家肥胖患者体重的健康管理。
3.5移动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延续护理的应用
Liu等[24]对远离医院医护人员监管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应用移动医疗,通过手机应用来监测病人在家中进行的相关训练,通过实验得出:被干预的COPD病人与疾病相关的临床指标均趋于稳定,也得到了改善,相比下依从性也有很大的提高。葡萄牙学者的一项研究[25]是让患有COPD的病人运用蓝牙将血氧传感器测出的数据传至手机中,以便进行病情分析。该实验很好的体现了远程监测系统对长期使用氧疗家庭的临床意义,更加有效的证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中的重要。澳大利亚学者让COPD患者使用家庭监测系统记录出现的症状,例如:咳嗽、咳痰、痰的量及颜色,这样可使得医护人员更及时的对病情加重的病人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悲剧的发生[26]。总之,移动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锻炼依从性、家庭氧疗及家庭监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应用。
3.6移动医疗在心理疾病患者延续护理的应用
Margaret等[27]使确切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人在手机上安装“Mood Map”软件,通过此软件使得离开医院监管的病人上报个人的情绪状况和变动,并在一定情况下给予干预措施,实验观察发现:得到必要干预的病人可以在不良情绪上获得更加良好的把控,比如焦急、哀伤、生气,同时不良情绪呈现的次数显著削减。总之,移动医疗对非住院期间抑郁患者的情绪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4思考与展望
在中国,采用移动医疗对慢性病病人实行延续护理在医学界已显露头角,也使人们看到了移动医疗在未来的实用性和价值,是将来慢性病延续护理的趋向与目标。但移动医疗主要是帮助病人开展延续护理,不可以取代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纵观海外,对于使用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的延续护理方面的研究可谓铺天盖地,而海内关于移动医疗延续护理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些问题都有待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和发展。我们需改变医疗服务对象,扩展移动医疗涉及的服务范畴。提供以用户为核心满足用户需要与要求的移动医疗服务系统,供给用户需求的移动医疗服务,深化用户意识,增强用户的黏附度,加强合作,促进技术融合。将移动医疗应用于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护理之中,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患者的自理能力,有利于慢性病的掌控。移动医疗还弥补了我国社区医疗及延续护理的不足,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持续的信息传递、经验分享和情感支持。移动医疗在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
参考文献
[1]WHO.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EB/OL][2011-01-20].http://www.who.int/nmh/publications/ncd-infographic-2014.pdf?ua=1.
[2]Chopra M,Lawn J E,Sanders D,et al.Achieving the Health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for South Africa:Challengesand Priorities[J].Lancet,2009,374(969):1023-1031.
[3]MartíNez J F,Familiar M S,Corredor I N,et al.Composition and deployment of e-Health services ov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1,53(3):485-503.
[4]Istepanian R,Jovanov E,Zhang Y T.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on M-Health:Beyond SeamLess Mobilityand Global Wireless Health-Care Connectivity[J].IEEETrans Inf Technol Biomed,2004,8(4):405-414.
[5]Fokkenrood HJP,Lauret GJ,Scheltinga MRM,et al.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nd the role of eHealth and mHealth[J].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care,2012,5(6):257-263.
[6]Istepanian R,Laxminarayan S,Pattichis C S.M-Health:E-merging MobileHealth Systems[M].New York:Springer,2006.
[7]李萍,付伟.社区实施出院老年人延续性护理的SOWT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4):405-414.
[8]Chen CM,Chen WW,Chen YD,et al.Outlin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2010[J].Biomed Environ Sci,2012,25(3):251-256.
[9]葱子.智能血压测量仪[J].设计,2012(7):45.
[10]PATEL S,JACOBUS-KANTOR L,MARSHALL L,et al.Mobilizing your medications:an automated medication reminder application for mobile phones and hypertension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a high-risk urban population[J].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7(3):630-9.
[11]Freeman JS.The increasing 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and re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 algorithms[J].J Am Osteopath Assoc,2010,110(7):s2-s6.
[1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前言.
[1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management i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J].Diabetes Care,2011,34(1):s75-s81.
[14]Fjeldsoe B S,Marshall A L,Miller Y D.Behavior ChangeInterventions Delivered By Mobile Telephone Short-Mes-sage Service[J].Am J Prev Med,2009,36(2):165-173.
[15]Wangberg S C,Rsand E,Andersson N.Diabetes Education Via Mobile Text Messaging[J].Telemed Telecare,2006,12(Suppl 1):55-56.
[16]Curran K,Nichols E,Xie E,et al.An intensive insulinotherapymobile phone application buil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J].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1):209-220.
[17]Harris LT,Tufano J,Le T,et al.Designing mobile support for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10,43(2):37-40.
[18]Rollo ME,Philippa SA,Wall L,et al.Trial of a mobile phone method for recording dietary intake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evalu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11,17(11):318-323.
[19]段纪俊,严亚琼,杨念念,等.中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的国际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7):17-23.
[20]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21]Predrag Klasnja,Andrea Hartzler,Christopher Powell,Wanda Pratt.Supporting cancer patients'unanchored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th mobile technology[J].AMIA Annu Symp Proc,2011,6(13):732-741.
[22]Pellegrini CA,Duncan1 JM,Moller AC,et al.A smartphone-supported weight loss program:design of the ENGAG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2012,12(14):1041-1051.
[23]Gabrielle Turner-McGrievy,Deborah Tate.Tweets,Apps,and Pods:Results of the 6-Month Mobile Pounds Off Digitally(Mobile POD)Randomized Weight-Loss Intervention Among Adults[J].J Med Internet Res,2011,13(15):e120.
[24]Liu WT,Wang CH,Lin HC,et al.Efficacy of a cell phone-based exercise programme for COPD[J].Eur Respir J,2008,32(3):651-659.
[25]Faria I,Gaspar C,Zamith M,et al.TELEMOLD project:oximetry and exercise telemonitoring to improve long-term oxygen therapy[J].Telemed J E Health,2014,20(7):626-632.
[26]Ding H,Karunanithi M,Kanagasingam Y,et al.A pilot study of a mobile-phone-based home monitoring system to assist in remote interventions in cases of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J].J Telemed Telecare,2014,20(3):128-134.
[27]Morris ME,Kathawala Q,Leen TK,et al.Mobile therapy:case study evaluations of a cell phone application for emotional self-awareness[J].J Med Internet Res,2010,12(2):e10.
[28]陈敏亚,郑孔林,满神.医嘱闭环管理在我院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1):858-8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