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杨思进教授治疗风湿夹瘀性偏头痛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16:34: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杨思进教授对治疗偏头痛有独特见解,从地域特点出发,杨师认为川南地区偏头痛的证型多是风湿夹瘀型,遂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则研制出颅痛颗粒,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偏头痛;风湿夹瘀;颅痛颗粒

本文引用格式:胡珊珊,董丽,白雪,等.杨思进教授治疗风湿夹瘀性偏头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364+368.

0引言

头痛,既可以是疾病的主症,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兼症,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疾病症状来命名的[1]。偏头痛是按照头痛部位来分的,指头痛部位偏于头部一侧,或左或右,又名偏头疼、偏头风、半边头痛、半边头风,从名称可以看出头痛也可以说是头风,这种痛大多是由风邪侵袭引起的。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称之为“首风”、“脑风”,《东垣十书》首有“偏头痛”病名,曰:“如头半边痛者,此偏头痛也”,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东垣指出“或风寒之邪,伏留阳经,为偏正头痛”,“伏”,“藏也”,突出偏头痛病邪伏藏于脑络之特性;《圣济总录•偏头痛》曰:“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指出偏头痛是风邪侵袭,循经上行至头部,加之风邪易袭阳位,故而引起头痛;《太平和剂局方》言:“川芎茶调散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提出了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后世多有沿用。李东垣在《东垣十书》提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头痛,并提出了各种证型;《证治准绳》中“头痛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点明新发头痛突然,易于发散祛邪止痛,然长期头痛者,其头痛易复发,此时应辨证论治。朱丹溪意识到头痛属痰者多,并有热、有血、有风等;后世亦有人提出头痛为痰先作祟;陈士铎在《辩证奇闻》则提出,郁气不疏为本病之关键,当以解郁为主要治法;为头痛认识提供新见解。

\

 
1头痛中医认识

历代医家对头痛也有深刻的认识,大多从外感、内伤来认识,外感者,多由风邪为主导,夹杂寒、热、湿;而内伤头痛又分为虚、实,虚证多为肾虚头痛,实证多为肝阳上亢、淤血头痛、痰浊头痛;研究[2]表明血瘀型偏头痛是最常见的主要证型及兼夹证型,谢卫平[3]等认为偏头痛的中医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风、瘀、痰、热伏邪为标;这是从病因上认识;此外,沈燕[4]等认为“神”与偏头痛关系密切,从神论治偏头痛,重视心神同治;此外,现代医家也从西医认识,张大方[5]等认为高血压性头痛其发病多则之于肝,中期又由肝及脾,后期则影响到肾。认识不同,故治疗侧重点不同,从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三型:肝郁头痛型、脾虚头痛型、肾虚头痛型,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另有医者从肝论治,认为头痛肝阳上亢、肝气郁结为主,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6]。除外药物治疗头痛,中医特色以针灸为主,梁繁荣等[7]认为针灸病证结合治疗偏头痛是对偏头痛的“病”与“证”的综合考虑,提出以辨经络为治疗总纲,手足少阳经穴为辨经络取穴的首选,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现在,西医对偏头痛有科学的认识[8],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逐渐发展,偏头痛先兆由皮层扩布性抑制所引起,而偏头痛发作是由神经血管因素所导致。目前三种经典学说为:血管源学说、神经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而且研究在不断细化,虽然目前关于偏头痛的的大型临床研究已经开展,实验研究仍在深入,但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这使得西医关于偏头痛治疗发展受到阻碍。

2杨思进导师关于头痛的认识

基于古代医家的思想,杨思进教授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多与风邪相关,风邪致病,上先受之,头位于上,故自然界之“虚邪贼风”易侵袭脑络,脑窍失养引起头痛,同时脑络不通引起头痛。另风邪善行而数变,易夹湿邪,湿性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闭阻清阳,使清阳失于上升,不能荣于脑,且为病多缠绵难愈。偏头痛反复发作,久病必瘀,瘀血阻滞脑络,不通则痛。此外,川南地区,气候湿润,多风多湿,偏头痛患者病情多缠绵难愈。故拟定祛风胜湿、清利头目、通络止痛治则,研发出颅痛颗粒。前期研究[9]表明,颅痛颗粒可明显改善大鼠的头痛症状及中医证候,说明颅痛颗粒对偏头痛风湿夹瘀证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此外,脑络通颗粒与针刺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头痛程度,缩短病程,减少发作次数,明显优于单纯用颅痛冲剂治疗[10]。

3颅痛颗粒

颅痛颗粒主要包括羌活、藁本、荆芥、川芎、全蝎、蔓荆子、葛根等药物,祛风湿,清头,通络止痛。羌族为医学工作,辛在味道和温暖的财产,属于膀胱,肾经。《内经》曰:“辛以润之”,辛能散能行,故羌活味辛性温能散能行,具有散寒解表,祛风胜湿止痛之效,外能散体表风湿之邪,内能疏经活络,通利血脉。《本草纲目》认为:强辽可以直接在顶部的顶部,穿过手臂,完成自己的职责,寻找风穿过碧;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尤善除头项肩背之痛,为止太阳经头痛的要药。如《珍珠囊》里对羌活的描述,葛根能通过头痛减轻太阳的疼痛。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肝,肺经。在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可祛风解表,《本草经疏》云:荆芥、医药新汶的风,也主要的主。藁本味辛、性温,归膀胱经。藁本善至颠顶,尤善止厥阴经头痛,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效。荆芥、藁本二者为臣药,二药合用共奏祛肌表头目湿邪,散寒止痛之功,上行头目,祛风除湿止痛。川芎辛温升散,归肝、胆经,不仅能上行头目,还能引药直达头部起引经作用,云:其中四种是用的,一种是邵阳经,两种是头痛,三种是助阳,而湿气也在前四种。故为治疗头痛的要药,“头痛须用川芎”。全蝎归肝经,搜风通络效果强。二药合用为佐药,可共奏活血行血,祛风通络之效;配蔓荆子清利头目、葛根发表解肌。多种药物的结合,起到祛风润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

 
4典型医案

王某,女,37岁,2017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头痛半月,以右侧为甚,患者有偏头痛史5年。半月前恰逢月经来潮而淋雨,受凉后头痛、头重如裹,遇风寒痛甚,右侧为重,服止痛类药物效不佳,逐求中医诊治。诊见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外感头痛,属风寒湿痹阻滞。治以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佐以通络止痛。遂用颅痛颗粒,10 g,每天3次。2017年5月03日再诊,疼痛明显减轻,随证调理15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偏头痛易反复发作,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发作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各种外界因素的刺激,心理因素和激素水平的变化等。本例是因经期不慎,致风寒湿邪入侵所致偏头痛发作,结合川南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及偏头痛发病的病因病机,杨思进教授提出偏头痛乃风湿夹瘀综合作用所致,而并非六淫或瘀血等单一病邪引起,而且缠绵难愈,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祛风胜湿、清利头目、通络止痛,以羌活、荆芥、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并配合引经药,加全蝎归肝经,搜风通络效果强。共奏活血行血,祛风通络之效。若配以针灸,收效更甚。

参考文献

[1]谷峰.中医“头痛”病名考辨[J].吉林中医药,2012,32(09):959-60.
[2]曹瑾,阮绍萍,刘素蓉,等.偏头痛的中医证候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17,37(06):27-30.
[3]谢卫平,倪文璐,倪进军.基于证候和体质研究偏头痛中医病机和分期治疗思路探索[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9):1855-7.
[4]沈燕,樊小农,王舒.从“神”论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4):1160-3.
[5]张大方,李超,英赵惠.头痛灵对脑血管神经性头痛作用机理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03):54.
[6]凌方明.紧张性头痛研究现状与治疗新思路[J].中医药学刊,2006,(12):2226-7.
[7]郭太品,曾芳,杨洁,等.偏头痛针灸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70-2772.
[8]谭亮,樊光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09):571-573.
[9]罗钢,白雪,陈辉,等.颅痛颗粒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17):1502-5.
[10]陈冲,白雪,杨思进.颅痛颗粒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风湿夹瘀型的临床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1,34(05):59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4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