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管移植三种术式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16:02: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移植三种术式修复对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我科收治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实施缝合人工血管移植术30例患者作为a组,实施吻合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30例患者作为B组,实施显微镜缝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30例患者作为c组,评定术后结果。结果在总吻合时间、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和输血量上,三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3个月后,三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移植三种术式效果都显著,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血管口径、局部伤情等选择合适术式,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四肢血管损伤;血管移植;人工血管;血管吻合器;自体大隐静脉

本文引用格式:胡京涛.血管移植三种术式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116+119.

0引言

四肢血管损伤是一种由刀刺伤、钝性暴力伤等因素引发的疾病,出血、休克等为主要表现,威胁患者生命。针对该病症,当前多采用修复法,但是由于不同修复法的作用机理、效果不同,致使最终的修复效果大不相同。因此,深入探讨快速、有效的血管修复疗法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1]。下面,本文将我科90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作为对象,探讨了血管移植三种术式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我科收治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17例,年龄20-71岁,平均(48.7±3.5)岁;伤因:机械伤25例,交通伤40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18例。受伤时间1-16h,平均(9.6±0.8)h。将90例患者分成3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血管损伤,无手术禁忌,无脉管炎、糖尿病等疾病,均了解本研究目的,签订意向书。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统计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抗休克治疗,在各项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手术。C组患者术前准备健侧大隐静脉,铺设消毒巾。清创、探查血管后,切取健侧大隐静脉,注意血管直径和动静脉吻合。使用显微技术缝合移植血管,直径2.0-6.0 mm,长度3.4-13.0 cm。B组患者的血管准备、清创、大隐静脉同C组,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移植血管,直径2.0-4.0 mm。A组患者的血管准备、清创同C组,测量血管缺损部位,缝合人工血管和血管断端,人工血管直径5-6 mm,长度4-13 cm。此过程中,要将人工血管腔内的气体排出,同时注入适量的肝素盐水。血管修复术后,抗炎、抗痉挛、抗凝治疗1周,提高患肢,预防血栓形成。

1.3判定项目。①统计3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总吻合时间、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和输血量。②统计3组患者的术后结果,包括血管通畅、感染截肢、坏死截肢、血管危象。

1.4统计学分析。采用临床SPSS 18.0软件,各项指标属于计量资料,术后结果属于计数资料,分别用(±s)、%表示,并分别实施t、卡方检验。多样本分析实施F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临床指标比较。分析得知,三组患者的总吻合时间、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和输血量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1。


\

 

2.2术后结果比较。随访3个月,A组血管通畅率为86.7%,血管危象13.3%,感染截肢率6.7%,坏死截肢率为3.3%。B组即血管通畅率为96.7%,血管危象3.3%,未出现感染截肢和坏死截肢。C组血管通畅率为96.7%,血管危象3.3%,感染截肢率6.7%,差异不显著(F=2.695,P=0.214;F=2.536,P=0.234;F=2.018,P=0.301)。

3讨论

针对四肢血管损伤患者,多认为在发病6-8h内再通损伤血管,能提高肢体成活率。当前,常选用显微镜缝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吻合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人工血管移植术等术式治疗,其中前者是临床治疗血管缺损患者的金标准,远期血管通畅率比较高[2]。但是,受管径匹配、供体状况、创面感染等因素影响,易延长手术时间、形成血栓等。吻合器移植术操作简便,吻合快速,血管通畅率高。然而,其也具有口径固定,适应范围受限的缺点。而人工血管移植术时,由于材料延展性、硬度等方面差异,影响缝合效果[3-5]。

本研究中,将90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分成3组,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总吻合时间、缺血时间差异显著(P<0.05)。在手术时间上,B组用时最短,A组次之,C组最长,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相较于其他两种术式,B组的临床价值更高。在术后结果上,3组血管通畅率均高于85.0%,除B组患者之外,其他2组患者都在术后3个月出现了并发症[6-10],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结果说明,在供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使用血管吻合器、自体大隐静脉。若供体条件受限,则选用人工血管[11-15]。

综上所述,血管移植三种术式效果都显著,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血管口径、局部伤情等选择合适术式,以缩短手术时间[16],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冯凡哲,何晓清,徐永清,等.临时血管转流术在四肢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6,37(5):290-293.
[2]孔德顺.介入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闭合性四肢血管损伤的方法与疗效[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6):39.
[3]车敏,李崇杰,王岩峰,等.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4):375-377.
[4]田小宁,从飞,程一钊,等.血管移植三种术式修复四肢血管损伤的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4):1282-1287.
[5]李崇杰,车敏,王岩峰,等.微血管吻合器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4):375.
[6]何松峡,华祖广,宋庆华,等.临时血管分流管及微型血管吻合器在四肢大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7(10):16-17.
[7]孙涛,魏鹏,费剑荣,等.微血管吻合器对四肢血管损伤修复的疗效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2):123-125.
[8]崔红旺,李中锋,张全英,等.显微外科治疗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0):1433-1435.
[9]王建安,王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主要血管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5):584-585.
[10]陆生林,白宇,庄小强.非利器致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2):165-167.
[11]赵树伟,张晓霞,李锁兰,等.高频电凝微创治疗四肢血管瘤及脉管畸形[J].当代医学,2010,16(14):51-52.
[12]廖春来,王培信.四肢血管火器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793-2794.
[13]凡生,张林波,曹澍,等.DSA技术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04):408+412.
[14]粱兆松.应用中药治疗四肢血管三种病[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0(03):58-59+14.
[15]朱松立,胡骥琼.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22(02):112-113.
[16]顾天姣.四肢骨折合并大动脉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16):11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4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