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综合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10:5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温胆汤治疗眩晕综合症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两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综合症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胆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 95%,对照组为 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眩晕综合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温胆汤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胆汤;眩晕综合症;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闫胜利 , 闫会芳 , 高路 . 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综合症临床疗效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1):162,164.

0引言

眩晕综合症在西医研究上病因复杂,周围性眩晕约占80%,最常见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其次包括颈性眩晕、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脑卒中等。中医认识的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的清窍失养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温胆汤适用于痰浊中阻引发的眩晕,临床上以眩晕、视物旋转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甚则突然仆倒;急性发作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非常难受,故及时控制病情、解除其痛苦尤为重要,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80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芮城县中医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眩晕症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70岁,平均(51.3±5.7)岁;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69岁,平均(50.6±5.3)岁。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眩晕综合症并非一种明确的病名。眩晕是一主观症状,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2]。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血液流变检查高粘改变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头颅颈椎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中枢与周围性眩晕[3]。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对痰浊中阻型眩晕症的诊断标准,拟诊断标准如下: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严重者甚至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舌苔厚腻,脉弦滑。可借助其他检查方法辅助诊断,应注意排除严重血液病、肿瘤等疾病。

1.3纳入标准

(1)符合眩晕综合症临床表现;(2)符合中医痰浊中阻型证候诊断标准;(3)年龄在25-70岁之间;(4)受试者自愿接受试验并签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经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血液病、肿瘤、外伤等原因引起的眩晕;(2)年龄在25岁以下及70岁以上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3)合并肝肾功能异常、造血功能异常者及精神疾病者;(4)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当前或病史;(5)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及不愿配合治疗者,失访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西比灵10mg,呕吐加用胃复安10mg肌注。

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药方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气虚体弱、身疲无力,加黄芪、党参;脾虚湿盛、脘腹胀满,加白术、砂仁;痰热重者加黄芩、栀子;肝肾不足者加枸杞、制首乌;伴肝阳上亢、烦躁易怒,加天麻、钩藤。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分早晚服用。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1-2天眩晕、恶心、呕吐症状迅速消失,不影响患者生活。有效:治疗后3-6天上述症状好转,眩晕较前明显减轻,无明显恶心、呕吐。无效:患者治疗一周上述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中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8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5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认为,病位在脑,病因有痰、瘀、风、火、虚五端。临床多见痰浊中阻、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所为。脑为清窍,元神之府,主要依赖肝肾精血的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故眩晕的发病原与脾、肝、肾有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浊上蒙清窍,清窍被蒙;或饮食不洁、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气血生化无源,血虚不能上荣于头,脑失所养,而发为眩晕。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或情志变化,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发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或年老体弱,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

“痰为百病之母”,汪昂«医方集解»中说:“在肺则咳、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廖成荣认为,无论是素体脾虚湿盛,还是脾胃受损,痰浊中阻均是痰浊中阻型眩晕的关键病机[6]。痰浊中阻,木郁不达,痰热内扰,浊阴上逆,引发眩晕,症状以头晕沉闷,四肢乏困,胸闷恶心,不思饮食为多见。故对痰浊中阻之眩晕治以燥湿化痰为本,方用温胆汤,其首见于《备急千金药方》,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痰湿中阻,气不运化,故佐以枳实、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淡渗化湿,湿去痰消;使以甘草温中补土,协调诸药。《医方集解》把温胆汤列入和解门,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临证时根据兼证不同加减化裁,可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7]。综合全方,使痰热消而浊阴降,则诸症自解。温胆汤为中医名方、治痰要剂,而临床用温胆汤对痰热上扰,痰浊中阻引起的头晕目眩、恶心纳呆、脘腹胀满等只要辨证施治,正确加减用药,均可取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祁冀,赵德强,李义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概念的再认识[J].颈腰痛杂志,2017,38(1):5-8.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65.
[3]杨敦山,胡俊.827例眩晕综合症血液流变性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03,13(4):6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
[5]郑筱萸.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1-285.
[6]黄竹,罗雁方,袁攀,等.廖成荣运用祛痰泄浊止晕方治疗眩晕经验浅析[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4):3-4.
[7]雷波.温胆汤的临床应用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