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透析患者内瘘溶栓心得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09:18: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行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展开的溶栓治疗心得。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形成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对所有患者采用溶栓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经溶栓治疗成功率为90.0%,治疗后5个月内瘘通畅率为65.0%,不良反应发生率5.0%;且所有患者治疗后fbg、tBil、Pro指标水平相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scr、sBP与dBP指标水平对治疗前相比有所增高,但前后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血液透析治疗形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展开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理想,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溶栓

本文引用格式:何彩玲.透析患者内瘘溶栓心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07,109.

0引言

血液透析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高其生存质量有着积极意义;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血管通路[1],它能够为患者提供充足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可靠保障;但在治疗中极易发生内瘘血栓等并发症,这也是导致内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患者的身体上与心理上都会带来极大的痛苦。以往临床中多采用手术取栓或再次造瘘,但手术对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会造成一定伤害,进而加重病情;且操作较为复杂。近年来,应用尿激酶行溶栓治疗的方式逐渐替代了手术取栓,在本次研究中,则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形成后展开的溶栓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形成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血栓;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5~60岁,平均(47.5±12.5)岁,透析时间8~75个月,平均(41.5±33.5)个月,内瘘使用时间6~68个月,平均(3 7.0±31.0)个月,血栓形成时间2~72 h,平均(37.0±35.0)h。所有患者采用溶栓方式进行治疗,且无出血征象或活动性出血、无严重高血压、无活动性肝病。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展开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10万U联合生理盐水10 mL稀释后,配成1万U/mL,于瘘管血栓形成部位上方2~3 cm位置进针,向血栓方向注入药物,然后对其局部用手指轻柔按摩并热敷;并观察有无杂音出现,若30 min后无杂音出现可持续泵入,共用6~8支尿激酶局部阻断血流3~5 min,在松开30 min左右再次阻断血流,反复直至松开。在治疗中注意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生,若存在出血倾向或过敏症状要即刻停止治疗[2]。

1.3判定标准

观察所有患者在行溶栓治疗后的效果:①统计溶栓成功率溶通标准:内瘘可闻及杂音,触诊可触及震颤,经超声检查可见内瘘有连续血流通过,且患者在溶栓后至少完成一次血透,血流量180 mL/min以上[3]。②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Fb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蛋白(PRO)、血肌酐(Scr)、血压(SBP、DBP)水平变化。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出血、发热、皮疹、内脏栓塞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所有研究观察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中统计并分析,计数数据资料用(%)表示,并行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用(±s)表示,并行t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治疗后的溶栓效果


所有患者在经溶栓治疗后,溶栓成功18例,失败2例,溶栓成功率为90.0%。在治疗后5个月的随访中,其内瘘通畅13例,通畅率为65.0%。

2.2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根据观察数据显示,所有患者在经治疗后,其Fbg、TBIL、PRO指标水平相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Scr、SBP与DBP指标水平对治疗前相比有所增高,但前后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3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其不良反应发热者1例,发生率5.0%,2 h内发热症状消失;均无出血、皮疹、内脏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动静脉内瘘血栓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败的主要因素,而行血透患者每年至少需行100次以上动静脉内瘘穿刺[4-5],因而确保通畅的血管通路对患者病情康复有着直接影响。内瘘血栓的发生机制可分为早晚期血栓分别论述,通常早期血栓发生于内瘘建立3~4周,这主要与患者自身原发病、血管条件及手术治疗有关;而晚期血栓则多发生在透析后低血压、吻合口或吻合口外静脉狭窄、动静脉内瘘穿刺不当致局部隆起或瘤样扩张、透析完成后起针压迫时间长等情形下[6-7]。目前临床中对这一病症可采用手术、介入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理想,成功率高,但用于临床患者经济压力较大,且作为侵入性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而对于动静脉内瘘血栓的首选治疗方式仍为尿激酶溶栓治疗法。尿激酶作为从人尿中所分离或经人肾组织培养而得的酶蛋白[8],它能够直接对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产生作用,使纤溶酶原裂解催化为纤溶酶,以溶解血栓;其溶栓效果佳,且用于临床中操作方便。另一方面,尿激酶溶栓治疗后不良反应少,通常情况下,用于溶栓的药物与血栓接触时间越长、药物浓度越高,最终所达到的溶栓效果则越显著。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20例患者行溶栓治疗后,溶栓成功率达90.0%,治疗后5个月内瘘通畅率为65.0%,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0%;且所有患者治疗后Fbg、TBIL、PRO指标水平相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行血液透析治疗形成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展开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理想,成功率高,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冰冰,程光辉.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6):9066.
[2]周美香.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溶栓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2):52-53.
[3]Bozzetto M,Rota S,Vigo V,et al.Clinical use of computational modeling for surgical planning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for hemodialysis[J].Bmc Medical Informatics&Decision Making,2017,17(1):26.
[4]何小苗,徐政全,夏丽,等.动静脉内瘘闭塞改良新型溶栓方式疗效的回顾性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82-86.
[5]Tong X,Hou X,Wason C,et al.Smooth Muscle Nitric Oxide Responsiveness and Clinical Maturation of Hemodialysis Arteriovenous Fistulae[J].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17,187(9):2095.
[6]梁云芳,黄家莲,黄华,等.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应用不同穿刺方式的效果比较[J].现代医院,2017,17(6):925-927.
[7]陈妙娴,吴国良,卢雪鸿.尿激酶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8):114-116.
[8]李磊,曹昉,冷彦飞.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628-6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