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呼吸机治疗(a组),固尔苏联合呼吸机治疗(B组)和柯立苏联合呼吸机治疗(c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气pH值、Pao2、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逐渐改善,其中B组和c组的改善幅度较a组大,且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B组和c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且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治疗总有效率B组和c组均高于a组,且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为标准化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本文引用格式:姜燕,祖力乎马尔·亚森.研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14-115.
0引言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1],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于出生后4~12 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2]。为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将来我院诊治的1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取来我院诊治的1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均为早产儿,均经临床症状、体征、胸片等检查,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排除了产前有明确感染病史者及患有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者[3]。其中男性98例,女性82例;胎龄28~36周,平均31周;出生体重1000~1500 g者127例,1500~2000 g者53例;出生1 min后患者的Apgar分值为4~9分,平均6分;患者在出生后4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呼吸>60次/min,可达80~100次/min)、呻吟、三凹征阳性,皮肤呈青紫或苍白色,肺部X线片显示患者的双肺透亮度减低,呈颗粒或网状阴影,严重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或白肺。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暖箱或辐射台保温、实施指脉氧监测、观察动脉血气变化、给予肠内营养及部分静脉营养、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抗生素治疗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应用康尔福盛CPAP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根据患者的出生孕周、病情对CPAP正压值进行设置,控制吸入氧浓度为21%~40%,目标氧饱和度范围为90%~95%;B组给予固尔苏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即: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剂固尔苏进行治疗,首次给药剂量为200 mg/kg,视病情必要时6~12 h重复给药,第2、3次的剂量均为100 mg/kg,将复温后的固尔苏溶液经气管导管注入到气管内,用复苏囊人工加压通气1~2 min,拔管后再连接无创呼吸机;C组给予柯立苏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即:柯立苏的剂量为60~100 mg/kg,用药前以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待充分溶解后,经气管插管气管内给药,拔出气管导管后常规连接无创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
3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指脉氧饱和度、血气pH值、PaO2、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逐渐改善,其中B组和C组的改善幅度较A组大,且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见表1、2、3);B组和C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且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见表4);治疗总有效率B组和C组均高于A组(见表5)。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恢复正常,呼吸稳定,酸碱恢复平衡状态;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呼吸基本稳定,酸碱平衡紊乱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措施为机械通气[4-5]。机械通气有助于患儿得到较为有效的正压通气,加大跨肺压力,增加气道直径,从而有效防止患儿肺泡发生塌陷现象;有助于增强患儿的肺功能以及肺泡内残气量,稳定胸壁,提升氧合能力,从而改善肺功能[6]。
临床实践表明,仅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起效较慢,治疗时间较长[7]。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助于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防治呼气末肺泡萎陷),减小吸气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保持肺泡的稳定性,减少肺组织的生成(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改善氧合,防止肺水肿及肺不张的产生[8]。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娜,池永学.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2):202-203.
[2]张军建.肺表面活性物质柯立苏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2013,8(7):72-73.
[3]陈志宏.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0):5008-5010.
[4]康乐,王新华,吕秀丽.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3):58-60.
[5]刘郴州,关浩锋,左雪梅,等.容量目标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6):433-436.
[6]陈小强,李奕,罗耀明,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9,39(1):92-94.
[7]朱志刚.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99-1801.
[8]林勇,孙晓玄.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5):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