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头位分娩中体位改变对产程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至我院分娩的枕后位及枕横位初产妇5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段为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22日,其中常规组不作卧位指导,指导实验组给予同侧的俯卧位,并且在胎头下降时从枕后位转变为枕前位,分析不同体位改变对产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阴道分娩率为73.07%,常规组为53.84%,说明实验组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短,P<0.05;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头位分娩中体位改变便于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难产事件,值得采纳。
关键词:产程;影响;体位改变;头位分娩
本文引用格式:陈嘉胜.头位分娩中体位改变对产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62+64.
0引言
当分娩时胎头位置处于异常情况,将容易引发头位难产事件,其中枕后位是主要的头位难产情况,随着近些年来头位难产在临床上重视度的提高[1-2],本次研究选择52例产妇,对其体位进行改变,分析对产程造成的影响,详情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选择至我院分娩的枕后位及枕横位初产妇5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段为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22日,所有产妇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均为头位异常胎儿,已经存在临床先兆或者处于潜伏期,不具备明显的手术指征。计算机随机分组模式进行分组,26例为每组的例数。常规组:年龄为16-36岁,平均(27.63±2.15)岁,LOA8例,LOT14例,ROA1例,ROP1例,LOP2例;实验组:年龄为18-35岁,平均(26.75±2.05)岁,LOA4例,LOT16例,ROA1例,ROP3例,LOP2例。对比两组产妇的基础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1.2.1实验组:嘱咐产妇可进行适当的活动,采取卧位时保持胎儿脊柱的对侧尽量处于左侧卧位或者侧卧位,产妇稍微腰部躬侧俯卧位,上腿保持屈膝屈髋的方位,大腿和脊柱之间的角度在90°左右。等到进入了潜伏期后,应指导产妇将其臀部适当抬高,使得胎头退出骨盆入口能够重新衔接,之后选择胎儿脊柱对侧侧俯卧位,而枕横位与枕前位均选择胎儿脊柱对侧的侧俯卧位或者站位、蹲位。等到产妇进入了第二产程后,应对产床的角度适当进行调整,上半身应适当抬高(30°),仍然保持枕后位与枕横位的产妇,继续给予胎儿脊柱对侧的侧俯卧位,且在宫缩时保持摒气用力,直到处于正常的胎方位或者胎头先露。若产妇处于枕前位但是较低的耻骨联合,可在宫缩时保持双手抱膝的形式,屈曲膝关节与髋关节,大腿部位尽量与腹部贴近并外展,若产妇不适应产床上用力,可采取站位或者蹲位,并严格进行观察,直到胎头先露后再至产床上接生。
1.2.2常规组产妇在第一产程选择自由的体位,等到进入到第二产程应采取膀胱截石体位。
1.2.3两组产妇进入了潜伏期后,若宫缩乏力,应给予催产素,适当进行人工破膜处理。
1.3观察项目。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耗时、产后出血率与新生儿窒息率、不同情况下的剖宫产指征。
1.4统计学处理。将两组产妇的统计学资料记录至SPSS21.0的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若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可选择P<0.05进行表示。
2结果
2.1分娩方式。表1说明,实验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2.2剖宫产指征。表2说明,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产程耗时。表3说明,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耗时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枕后位及枕横位属于常见的一类头先露胎方位,具有较多的剖宫产率,其中生存在羊水中的胎儿属于可活动,其相对静止或者转动的状态,指的是作用于胎儿各个力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其中于羊水中悬浮的胎儿受到较小的阻力,胎儿重力与羊水的浮力若出现了有效的偶力,将会引发胎儿缠绕自身的轴进行旋转,而胎儿的位置可依照胎儿重心发生变化,靠近其背侧部位为胎儿的重心,分析枕后位及枕横位的发生和产妇的卧姿具有一定的关联[3]。若仰卧或者侧卧,将会使得胎儿背部重心在重力的影响下,往产妇的侧方及侧后方发生移动,导致枕后位或枕横位的出现,若胎儿背部往产妇侧后方部位靠近时,在仰卧情况下,胎儿随着重力的作用将会逐渐下沉,与子宫后壁靠近,且子宫也会对产妇脊柱进行施压,固定了胎儿的纵轴部位,胎头也会往枕后位发生移动[4]。
实际进行分娩时,胎儿大小、骨盆不会改变,但是胎头的位置、产力将会随之发生变化[5-7]。本次研究对实验组产妇的体位进行改变,选择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进行分娩,在子宫收缩、胎儿重力、羊水浮力等的影响下,将会使得胎儿的背部逐渐往产妇侧方、前方进行移动,使得胎儿在下降时逐渐旋转至枕前位进行分娩,同时给予适当的催产素,便于宫缩的加强,将阴道分娩率递增[8-12]。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产妇给予不同的体位改变,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耗时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对于采取侧俯卧位的产妇来说,应对胎心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随时对体位进行改变。
综上情况可知,对头位分娩中体位改变便于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难产事件,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蒋春玲.不同待产体位对足月头位衔接的胎膜早破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3):29-30.
[2]陈寿珍.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4):52-55.
[3]周红林.体位改变联合手转胎头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5):5874-5876.
[4]赵秀兰.手抱膝改变体位徒手旋转胎头术矫正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2):144-145.
[5]刘晶,孟涛.产程中体位改变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改善枕后位分娩结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183-1184.
[6]孙冰.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对头位难产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720-1720.
[7]任卫娟.头位分娩中改变产妇体位对产程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101-102.
[8]吴金花.产程中矫正产妇体位对纠正头位难产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9):5111-5112.
[9]刘志梅.不同分娩体位在第2产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312-313.
[10]常丽娜.产程中改变体位矫正胎方位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8(s2):31-32.
[11]聂津,解素勇.产程中不同分娩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5):65-68.
[12]张怡.改变产妇体位对促进产程进展的临床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6):647-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