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36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6 15:18: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升阳益胃汤加减口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脾虚湿蕴型湿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中药汤剂升阳益胃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商品名开瑞坦,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6%。P<0.05。结论中药汤剂升阳益胃汤加减口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湿疹;脾虚湿蕴型;升阳益胃汤

本文引用格式:段垚,唐俊.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3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196+198.

0引言

湿疹的形成原因复杂,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表皮和真皮浅层的一种炎症。在临床上由于发病时间分慢性和急性,表现症状上慢性多为苔藓状,急性患者多为丘疱疹。在临床表现中具有瘙痒、多形、渗出、对称及易复发等特点。中医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1]。湿疹的治疗效果易反复,特别是脾虚湿蕴型湿疹西医无明显优势,故此,笔者于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本病脾虚湿蕴型3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72例病例均来自于笔者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门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6.73±12.15)岁。对照组36例,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06±10.78)岁,两组患者病程1个月至20年。所选观察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性,具有可对比性。

1.2诊断病情依据

1.2.1急性湿疮症状:从形态来看,皮肤发病处呈现出多形性共存,如水疱、潮红、脱屑、糜烂等。从时间上发病急,急剧瘙痒,感觉灼热。发病部位多见面部、头部及四肢远端等,有些也会发于全身各处。如果治疗不够及时,也会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疮,反复发作不能痊愈。

1.2.2亚急性湿疮症状:皮损较少轻度糜烂,轻度湿润并伴有剧烈瘙痒,表现主要为丘疱疹、鳞屑并有结痂情况出现为暗红色。

1.2.3慢性湿疮症状:分布于身体某一部位,发病部位手感粗糙,有些呈现苔藓状样变,边界清晰,为褐色或褐红色,常常复发瘙痒时轻时重具有阵发性特点,伴有丘疱疹和痂皮。

1.3证候诊断标准[2]。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本组患者均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基础方:黄芪30 g、法半夏10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独活10 g、羌活10 g、防风10 g、白芍10 g、陈皮6 g、茯苓10 g、柴胡6 g、泽泻10 g、白术10 g、黄连3 g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常规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各温服200 mL。加减:瘙痒剧烈,加拳参10 g、丹参10 g、徐长卿10 g;皮损肥厚者,加益母草12 g、徐长卿10 g、威灵仙6 g、秦艽6 g;皮损焮红者,加生地20 g、丹皮10 g。

1.4.2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商品名开瑞坦,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片),治疗湿疹常规剂量为10 mg,每日1次,口服。

1.4.3观察疗程及随访:①两组分两个疗程进行观察比较,每个疗程定为4周。②两组病例治愈后随访三个月,随时跟进病情是否有复发状况出现。

1.5疗效标准[2]。治愈:皮损消退。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1.6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分析,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单向有序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


2.2两组治愈病例复发率比较。两组病例再治愈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中有4例复返占随访例数的20.00%,对照组5例复发占随访例数的62.5%。由此说明通过正规治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复发,详情见表2。


\
 

3讨论

西医认为湿疹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剧痒易复发。外因为所处环境、气候条件等,另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过度疲劳等这些内在因子也会家中病情[3]。从上可以看出,西医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十分明确的病因,故而也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大多以对症抗组胺为主,因此疗效不甚满意。

中医病机是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源候论》[5]:“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为脓,随瘥而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6]云:“初起如粟米,而痒兼痛,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7]

均说明此病与湿有关,脾主运化,脾虚会导致湿气更难化掉,故而一直以来此证型治疗效果均欠佳,笔者通过运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化裁以升阳化湿,疗效显著。升阳益胃汤为六君子汤加祛风除湿清热之药而成。方中重用黄芪,配伍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补气养胃,稳固中州;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茯苓、泽泻除湿清热而降浊阴;白芍养血和营敛阴而调荣;少佐黄连以退阴火;白鲜皮、地肤子除湿止痒为皮肤科常用药物。方中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湿邪乃化。故而用于脾虚湿蕴型湿疮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陈德宇.皮肤性病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第1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63-264.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725-726.
[4]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81.
[5] 童云.浅谈“脾主困”与“脾主湿”[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2):9-10.
[6]乔文彪,孙理军.《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3-2844.
[7](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2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