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采用新技术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2 12:10: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采用新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患者30例,解剖复位后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Hs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疗效。结果30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5.02±2.09)d,均愈合良好,骨折端无移位;随访6~24个月,3例患者出现切口处皮肤红肿,4例出现关节腔积液,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Hss评分(93.59±5.69)分,其中优24例(80.00%),良4例(13.33%),可1例(3.33%),差1例(3.33%),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叉止点骨折;内固定治疗;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张猛.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采用新技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69-70.

0引言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伴有关节结构损伤,合并后叉止点骨折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如果治疗不当会造成关节活动障碍,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1]。保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复位一般不理想,而且并发症也比较多,临床上一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患者,均为非开放性骨折,其中男性17例,女性1 3例,年龄在2 4~6 7岁,平均(4 6.9 6±5.6 6)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20例(66.67%),高空坠落6例(20.00%),钝器伤4例(13.33%);左膝18例(60.00%),右膝12例(40.00%)。

\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


在小腿中上段内侧至大腿后外侧中下1/3处做一个长度20 cm左右的“S”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充分暴露深部组织后,再切开关节囊,暴露骨折前端,分离骨折部位。对骨折部位进行清理和复位后,植入一块5孔“T”形钢板,拧入锁定螺丝和松质骨螺钉数枚,在胫骨后侧拧入一枚铆钉,缝合固定后叉止点韧带,将骨折部位软骨边缘缝合至胫骨外侧髁及空螺钉孔内,垂直于骨折面拧入一枚松质骨螺钉。冲洗止血,逐层缝合,对切口关闭处理,再加压包扎,固定支具在膝关节伸直位。

1.2.2术后处理

术后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止痛,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肿胀减退后行踝关节和膝关节被动活动,定量进行日常锻炼和CPM练习,加速关节软骨、肌腱、韧带等的愈合和再生。14 d后拆线,21 d后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42 d后行负重训练,从体重的10%逐渐增加,骨折基本愈合后,负重量以达到体重的50%为最佳。

观察术后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HSS评分系统从膝关节功能、活动度、疼痛程度、稳定程度、肌力、屈曲畸形、减分项目等方面评估术后疗效。

2结果

30例患者住院时间在8~20 d,平均为(15.02±2.09)d。术后1年行X线光片检查30例患者均愈合良好,骨折端无移位。随访6~24个月,3例患者出现切口处皮肤红肿,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4例出现关节腔积液,抽液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无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术后HSS评分,疼痛平均为(27.25±2.05)分,功能平均为(21.24±0.39)分,活动度平均为(16.54±1.22)分,肌力平均为(9.00±1.00)分,屈曲畸形平均为(7.56±2.21)分,稳定性平均为(9.00±1.00分,总分平均为(93.59±5.69)分。其中优24例(80.00%),良4例(13.33%),可1例(3.33%),差1例(3.33%),优良率为93.33%(28/30)。

\

 
3讨论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一旦骨折会较容易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目的是获得稳定的对合关系,保障膝关节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研究表明,在正常胫骨平台负重后,内外侧受力基本平衡,而当平台面塌陷时会导致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增加,若超过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则会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患者预后较差[2]。根据生物学特点,准确对合关节面,固定骨折,早期活动,尽可能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是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的[3]。

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多合并后叉止点骨折,而且膝关节后方结构比较复杂,若手术方法选择错误,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的主要手术方法,可达到解剖复位效果,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可尽早实现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4-5]。

本研究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桡骨远端“T”型钢板+铆钉的方式固定,结果显示,30例患者住院时间在8~20 d,平均为(15.02±2.09)d;术后1年行X线光片检查30例患者均愈合良好,骨折端无移位;随访6~24个月,3例患者出现切口处皮肤红肿,4例出现关节腔积液,经治疗后痊愈;均无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术后HSS评分总平均为(93.59±5.69)分,其中优24例(80.00%),良4例(13.33%),可1例(3.33%),差1例(3.33%),优良率为93.33%(28/30),这提示患者治疗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少,早期功能锻炼较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软组织损伤较小的患者,可在3 d内进行手术;对于损伤严重的患者,要先进行固定,软组织恢复良好后,可在7~10 d行手术治疗。②对于骨折部位关节软组织的保护,要注意内置螺钉的方向和长度,以防损伤内皮组织和关节软组织,导致感染的发生,手术过程中可使用C臂机透视,可最大限度保护关节软组织[6-7]。③术前可采用影像学检查,根据骨折部位和形态进行讨论,对手术入路、复位和内固定方法进行讨论,防止对患者造成的再次损伤[8]。

综上所述,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叉止点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雷召委.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后叉止点撕脱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2):102.
[2]李伟,季卫锋,马镇川.胫骨平台内侧髁后缘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4,27(5):422-424.
[3]Wieser K,Betz M,Farshad M,et al.Experimental loss of menisci,cartilage and subchondral bone gradually increases anteroposterior knee laxit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10):2104-2108.
[4]李建赤,黄必留,梁江声,等.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3,7(1):44-47.
[5]Michael J,Weaver,Mitchel Harris,et al.Fracture pattern and fixation type related to loss of reduction in bicondyla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Injury,2012,43(6):864-869.
[6]赵阳,刘宇波.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技巧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7):78-80.
[7]毛玉江,张伯松,公茂琪,等.20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1):47-51.
[8]罗东斌,张永,汤永南,等.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413-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0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