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1 17:16: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讨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后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使用硫酸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2例患者由于出现出血情况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次疏通,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较差、支架贴壁不良问题、前壁心肌梗死、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等。结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较低,如早期积极配合治疗服用药物,预后效果能明显改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支架内血栓形成

本文引用格式:斯日古楞.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58,61.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临床疗效较好,对于病情的减轻和预后改善有显著作用,但同时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有一定概率,在手术后发生的情况,如果发生容易再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后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7±5.3)岁。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1例,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1例,伴随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压15例、高血脂10例。

1.2方法

所有36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全部使用硫酸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56410;生产厂家:赛诺菲安万特(杭州)有限公司]、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71021;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2]。

1.3观察指标

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分为4类,定义的标准为:①支架置入后1~30 d形成血栓为非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②支架置入后1 d内形血栓为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③支架置入后30 d至1年形成血栓为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④支架置入后1年以上形成血栓为严重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2检验,以(%)表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例患者由于出现出血情况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对其检查心电图后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部位出现抬高情况伴随肌钙蛋白质提高,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次疏通。通过研究分析,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较差、支架贴壁不良、前壁心肌梗死、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和C型病变,详情见表1。


\


3讨论

现阶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疾病发生原因尚没有明确的定论,相关研究认为,可能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比如支架的长度、冠状动脉病情变化、自身身体情况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等[3]。其中患者心室功能不健全、肾脏功能障碍、糖尿病高血压、过早停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支架长度整体形态及安装不到位等情况都是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单独的危险因素就是急性心肌梗死[4]。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1个月内,多数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在这段时间,对患者采用双重药物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虽然高达1.5%,但是停止采用双重药物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概率更加高,达到了30%[5]。其中停止使用硫酸氯吡格雷是最危险的因素[6]。根据相关人士研究,在服用硫酸氯吡格雷时不经常的加以质子泵抑制剂,可对抗血栓起到降低的作用[7]。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硫酸氯吡格雷根据自身情况会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现阶段对于阿司匹林或硫酸氯吡格雷是否会抵抗没有准确的定论,可以通过对血小板检查来辅助治疗,或者依据临床经验对血栓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筛选,加大药量和用药时间对于高危险患者更有效果[8]。

通过本次研究得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概率虽然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后果极为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要详细了解,危险因素包括了心室功能不健全、肾脏功能障碍、糖尿病高血压、过早停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支架长度整体形态及安装不到位等,其中以过早停止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冠状动脉较为繁复的病变形态为主要危险因素,对其要做到早期预防治疗,预后效果可显著改善。研究证实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是多种的,要做到正确判断,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尽早地进行治疗介入对其预后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李雪蛟,罗军,张刚,等.BuMA支架在急诊PCI治疗老年和非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4):445-447.
[2]蒋承建,潘孙雷,池菊芳.不同心脏康复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0):2439-2445.
[3]金志刚,张浩,郭治宇,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胃肠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5):761-764.
[4]张小兵,杨帆,夏思良.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5):110-112.
[5]李坤,罗芳,黄素素,等.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28(22):3637-3639.
[6]Kukreja N,Onuma Y,Garciagarcia H,et al.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ong-Term Outcome After Bare Metal and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J].Circ Cardiovasc Interv,2017,10(3):e21-e22.
[7]汤秀英,李润军,杨红梅,等.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肝肾功能及血糖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26-29.
[8]Russo JJ,Bagai A,Le MM,et al.Immediate non-culprit vesse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ardiogenic shock:a swinging pendulum[J].J Thorac Dis,2018,10(2):661-6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9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