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测试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心理医学科自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门诊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心理测试量表,分析其病情演变情况,继而探讨心理测试量表监测精神疾病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25项观察指标中,焦虑诉述、性先占及幻觉性行为等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其他指标相比之下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能够有效检查患者异常状况,提升临床诊疗的针对性,加强病情评估效果,可令精神科医师将其作为诊断抑郁症、焦虑症首选检测工具,从而提升临床监控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测试量表;精神疾病;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宋敏,李荣,刘燕梅,等.关于心理测试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98,101.
0引言
精神病学是一门专注于研究精神障碍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的学科,在医学学科划分中,神经科分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脑部肿瘤等疾病;精神科归于内科系统,精神障碍主要是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其医学模式逐渐转变,精神疾病正逐渐发展为现代医学中的难点问题[1-2]。因其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医生一旦忽略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关注,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不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有不同的病理表现;因此提升临床监测效果,加强早期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针对我院心理医学科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分析心理测试量表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理医学科自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门诊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心理测试量表,分析其病情演变情况,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2~68岁,平均(46.5±4.5)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8例,分裂样精神障碍20例,抑郁症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2-R中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器官器质性疾病,同时排除存在相关慢性病家族史者,一般资料完整,P>0.05,可对比。
1.2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评估工具:NOSIE与N-BPRS,分别在其治疗前、治疗后等时期由心理测评员进行评定,随后由医师予以常规治疗,治疗3周后由心理测评员予以二次评估,由两名测评员对同一患者进行观察并评分,最后得分由两名测评员分数之和为准,若测评数据一致,则将其倍数相乘。
1.3观察指标
心理测试量表包括25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病症出现频率,予以评分法进行表示,包括5级,分别为0级、1级、2级、3级、4级;其临床症状越重,相对评分越高。其中包括关心身体健康程度、焦虑诉述、情感退缩、言语混乱、罪恶观念、抑郁、紧张、敌对性、猜疑、幻觉、依从性差、异常思维、情感淡漠、过度兴奋、装相及作态、夸大诉述、行动迟缓、定向障碍、运动异常增多、注意力涣散、无助及依赖性、社交无能、功能丧失、性先占、幻觉行为等项目。统计其治疗前后得分差异,对比其统计学差异,从而验证其差异项目[3]。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选择(±s)进行数据描述,选择t进行数据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心理测试量表分析可见,25项观察指标中,焦虑诉述、性先占及幻觉性行为等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其他指标相比之下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精神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狂想障碍、失眠、意志减退、精神运动型兴奋等症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从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
精神疾病的治愈具有较大的难度,临床上主要采取早期预防的方式加以控制,根据临床研究可知,精神疾病的前兆包括思维破裂、精神障碍、幻觉妄想、睡眠改变、敏感多疑、行为异常等症状。躯体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患者多见睡眠问题、疲乏、头痛、胸闷气短、腹胀、腹泻、便秘或疼痛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见其思维破裂多,见于言语混乱,主观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医疗检查[4]。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5]。睡眠变化主要体现为,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这是常见的精神病症状。且精神疾病患者非常敏感,容易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且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行为异常主要体现在行为怪僻、诡秘或难以理解,喜欢独处、自语自笑、夜不归家等。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研究将其归纳为病样性格特征、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等类型。临床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饮食疗法与药物干预,但早期进行系统性监测,降低发病率是目前主流的研究重心。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心理测试量表能够发现,精神病门诊患者的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且与躯体疾病伴随的抑郁、焦虑在综合医院常常被漏诊,通过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能够有效地反映抑郁、焦虑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度和变化,提升非精神科医师的疾病识别率,可令精神科医师将其作为诊断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检测工具,以便于有效检查患者异常状况,提升临床诊疗的针对性,加强病情评估效果,从而制定更加真实的护理措施,降低病情恶化,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航霏,王莹.心理测试平台在精神病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7):119-120.
[2]盛静,方芳,贵文君,等.老年人睡眠量表在临床应用中的心理测量标准化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220-224.
[3]杨有红,仁增多杰.青海地区藏文版焦虑/抑郁量表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6,12(7):23-24.
[4]李丹,罗雅丹,李琪俐,等.110例临床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及干预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5(4):34-35.
[5]赵丽云,薛继芳,秦芳霞.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门诊患者心理自评量表测试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3):96-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