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给予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6例sMi患者进行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持续时间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间起始心率、夜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sMi,可为其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动态心电图;早期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徐淼,毛成陆.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13,115.
0引言
冠心病是当前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是冠心病起病及病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多数心肌缺血患者均无显著的临床症状,甚至无任何症状,可称为SMI[1]。心肌缺血具有发作隐匿的特点,临床诊断中极易被忽视,导致心脏事件风险增大,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较大[2]。早期发现心肌缺血,早期施行有效干预措施,可明显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3]。本研究对46例SMI患者、4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予以动态心电图研究,旨在探究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6例SMI患者进行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21例女;年龄44~85岁,平均(61.42±2.45)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10例(21.74%)、稳定心绞痛26例(56.52%)、陈旧心肌梗死10例(21.74%)。对照组:26例男、20例女;年龄44~85岁,平均(61.46±2.47)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10例(21.74%)、28稳定心绞痛例(60.87%)、陈旧心肌梗死8例(17.39%)。组间基础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选择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监护仪及配套系统及软件进行检测,详细记录24 h的动态心电,12个导联同时进行心电变化记录,严格按照标准安放电极。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详细记录自身24 h的生活状态,包括作息、运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自觉症状等,并规律完成负荷运动。待检测结束后,将全部数据载入电脑,用软件进行回顾分析及汇总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ST段下移发生次数、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持续时间、日间起始心率、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夜间心率。SMI诊断标准:以ACC/AHA动态心电工作指南为准,利用J点后0.08 s对患者的ST段下移情况进行有效测定,原ST段有降低现象,呈水平型、下斜型,且<1 mm;ST段存在明显移位,持续时间>1 min;两次病情发作的间隔为5 min以上。经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判断,可确诊SMI。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持续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持续时间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日间起始心率、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夜间心率对比
观察组的日间起始心率、夜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心绞痛属于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但实际上SMI才是冠心病最为主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将其称为静息性心肌缺血,可作为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在心肌缺血总例数中占比75%[4]。据统计,日常生活中的冠心病患者起码有30%~50%的患者均伴有SMI,SMI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危险因素之一,故临床上需降低SMI发作率,才可有效改善其预后[5]。临床研究证明,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的应用局限性,可帮助冠心病患者有效检出突发心肌缺血及短暂心肌缺血,尤其提高了SMI的临床检出率,是当前诊断SMI的主要手段之一。
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几率较高,且多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上不能仅靠临床症状确诊冠心病,需要利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进一步诊断。心肌缺血缺氧可使ST段明显下降,其下降程度需要根据心肌缺血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临床上应用该指标监测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6]。本研究,分别对SMI患者和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观察组的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持续时间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日间起始心率、夜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动态心电图诊断SMI,可见SMI患者的ST段下移次数、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有症状的患者。有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发作前、发作时的心率均有所不同,其ST段下移水平也有极大的差异,心肌缺血发作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率,且ST段下移更加明显,可将其作为诊断SMI的重要基础[7]。其原因为心脏有着刺激交感神经的感受器,心肌缺血发作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可因受刺激传至纤维,致使纤维兴奋、抑制迷走神经,通过交感-交感反射提高心率,此时ST段明显下移便知晓心肌缺血的具体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的SMI是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的,昼夜期间患者的心率存在较大的差别[8]。通常情况下,夜间的心率要显著快于日间,且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明显少于ST段,可见心源性猝死存在昼夜规律的情况,与心肌缺血的特点相符,故临床治疗需掌握SMI的发病规律,重视夜间治疗。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SMI,可为其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月文,王婷.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1):61-62.
[2]代少华,陈浩刚,梁翠娟,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2):37-39.
[3]Rendina D,Ippolito R,De FG,et al.Risk factors for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well-controll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Internal&Emergency Medicine,2017,12(2):171-179.
[4]张丽娟.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2993-2994.
[5]廖海涛.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6,22(17):70-71.
[6]杨亚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2):125-126.
[7]Mitevska IP,Baneva N,Bosevski M,et al.Prevalence of risk factors and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diabetic patients screened for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by SPECT myocardial imaging[J].Nucl Med Rev Cent East Eur,2017,20(1):3-9.
[8]陈肖艺,陈带.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女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4):435-4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