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心脏病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心脏病患者为探讨对象,并对所有患者展开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后,其阳性检出率更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对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速、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病诊断过程中可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方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心脏病;差异性
本文引用格式:郑素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心脏病的差异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11-112.
0引言
心脏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通常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胸部不适等症状[1],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因此做好对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心电图检查,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只能对患者行静息心电诊断,其诊断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2];但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动态心电图检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中,该诊断方式可对患者活动过程中心电情况详细记录;为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在本次研究中,将针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心脏病的应用价值做出讨论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心脏病患者,均符合WHO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73例、女6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13.5)岁,病程1~6年,平均(3.5±2.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50例、合并糖尿病者13例、合并高血脂者17例,对所有患者展开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所有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皆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停药72 h行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检查:在患者安静状态下知道其呈平卧位,排除因药物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感染情况,应用ECG检查仪记录并分析患者心电状况,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分析图检测。
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所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24~48 h后展开动态心电图诊断,应用DCG检查仪对患者心电信息行24 h记录,对患者行多个体位记录,排除因患者体位、药物等因素对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3];同时确保检查中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详细记录其检查中发生的临床症状。
1.3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检出率与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包括阵发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所有研究观察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中统计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根据组间观察数据显示可得知,所有患者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后,其阳性检出率更高于常规心电图,且假阳性、假阴性检出率则较之常规组更低,两种诊断方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不同检查方式的心律失常诊断结果
在本次研究数据中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对阵发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态心电图诊断方式对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速、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心脏病的发生通常与高血压、病毒感染、动脉硬化及呼吸道疾病等相关,心脏病具有病程漫长、发病率高的特征[4-5],且因患者基础病变不同,其病情严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常被掩盖,因此在对其早期诊断中容易将其与其他病症混淆,使得临床误诊、漏诊常发生;由于其发展缓慢,因而在临床中除了原有肺胸疾病的不同症状与体征外,还会逐渐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受损等征象[6],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查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发展,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式,该方式诊断效果理想,且具有较高的重复性。而心电图作为心脏兴奋发生、传播与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7],它能够对患者心脏心动周期电活动变化进行清晰呈现。目前对心电图检查方式的应用可将其分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测方式,前者记录时间较短,只能记录到短暂的心电变化,因而其诊断结果准确率较低。而后者则进一步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检查的缺憾,它不仅能够对静息心电反应进行记录,还能全天不间断对患者日常心电进行监测,以确保心律失常与ST-T段非常规变化得到更加全面的监测[8],并充分反映出患者心肌缺血等情况,在反应数量与质量上较之常规心电图检查都具有明显优势。在本次观察中,所有患者在行两种方式的心电图检查后,动态心电图对患者阳性检出率相比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更高,其对于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有明显优势,其诊断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在对心脏病诊断过程中可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方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相比较常规心电图检查方式临床优势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杨灵.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老年心脏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17,38(9):168-169.
[2]吴英凤,马洪俊,苏洪.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16):141-142.
[3]Zhou H,Zhu X,Wang S,et al.A Novel Cardiac Arrhythmias Detection Approach for Real-Time Ambulatory ECG Diagno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7,31(10):7.
[4]王建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对比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11):1244-1245.
[5]Kohno R,Abe H,Benditt DG.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or other related symptoms[J].Journal of Arrhythmia,2017,33(6):583-589.
[6]董学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3):130-132.
[7]李文安,郭镇声,李丽霞,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191-193.
[8]刘攀峰,杨波.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5):14673-146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