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关键词:癫痫;医案;调神
本文引用格式:刘颖,苏秀贞,张明磊.癫痫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305
0引言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性中枢神经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或综合征[1]。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及醒后如常人为主要表现[2],属于中医学“癫疾”、“痫证”范畴。此病多由先后天因素,如七情失调、饮食失节、脑部外伤、先天不足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痰、热、瘀等随内风上动,闭阻神窍,导致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是病机关键,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吾师运用调神法结合脏腑、经络辩证治疗癫痫,取得了理想疗效,兹作以下报道,为针刺治疗癫痫提供新思路。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7岁,2017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3年余。现病史:患者2014年6月12日,在睡眠中由家人发现其突然出现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尖叫,喉中闻有痰声,牙关紧闭,两手握拳,持续约5~8分钟意识自行恢复,上述症状停止,醒后感头昏蒙、头晕,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于当地医院就诊,嘱口服左乙拉西坦片500mg/次,2次/d。服药后病情控制不佳,药量增加至10 00mg/次,2次/d。现每周发作3~4次/周,白天发作时多表现为意识丧失,呼之不应,两眼瞪视,持续约2~3分钟意识恢复;夜间发作时多与初次发病时的症状类似,醒后伴乏力、嗜睡。遂来我科就诊,患者平素情绪或急躁易怒,或压抑郁闷,自感口苦、口中粘腻,纳呆、眠差,二便可。查: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辅助检查:脑电图示:异常AEEG,睡眠状态下弥漫性慢波及棘波、尖波。颅脑MRI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癫痫。中医诊断:痫病,属风痰闭阻、肝郁脾虚证。治则:调神定志、豁痰息风、疏肝健脾。处方:继服原西药的基础上,处方1(俯卧位):针刺取穴:主穴(调神法选穴):上星、百会、陶道、神道、筋缩、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配穴:照海(夜间发作)、申脉(昼发)、三阴交、丰隆、风池、风府。其中,丰隆、风池、风府用提插捻转泻法,其余诸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处方2(仰卧位):主穴(调神法选穴):印堂、水沟、内关、神门、三阴交;配穴:膻中、中脘、气海、中渚、足三里、丰隆、太冲。印堂、水沟、中脘、气海、丰隆、太冲用提插捻转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针刺治疗每隔一日一次,处方1与处方2交替使用,每周共三次治疗;前两个月每两周予一次督脉和膀胱经走罐疗法,以皮肤潮红或见紫斑为度,视病情变化可增减走罐频次;上述治疗过程中加以情绪疏导。
该方案治疗1个月后,发作次数减少至2~3次/周,持续时间缩短为1~5分钟,四肢抽搐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头昏蒙、头晕减轻,心情逐渐舒畅,食欲增,睡眠改善。将西药逐渐减至500mg/次,2次/d,针刺处方基本按原方治疗,并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后,发作次数减少至0~1次/周,发作持续时间减少至0.5~1分钟,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尖叫、两手拳握等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口苦、口粘消失。将针刺治疗减至每周1~2次,走罐调整为三周一次,余治疗不变。治疗4个月后,发作次数减少为1次/2月,逐渐停服西药,针刺治疗继续原方案。治疗半年后,发作次数为1次/2月,且此次发作仅出现意识丧失约15秒;2018年4月22日查脑电图结果回示未见异常放电。此后的半年将治疗减至1次/周,将走罐改为每周拔罐一次,拔罐选穴为陶道、筋缩(或肝俞)、心俞、脾俞、肾俞。半年期间未再复发,继续原方案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2讨论
本病以调神结合经络辩证及脏腑辩证为主。《临证指南医案·卷七》提出:“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说明七情内伤是触发风、痰、瘀痹阻神窍的关键诱因;《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故从神论治为治疗痫病的重要环节。《针灸大成·卷七》云:“督脉主消渴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哭乍喜,中风口噤,牙关不开”,《针灸逢源·卷四》谓:
“任脉别络膏之原,治心惊悸癫痫狂病”,说明任督两脉与癫痫关系密切。此外,对于神明的调治,脾胃中焦所藏之脾神对神明的调治亦不可忽视,《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脾胃对于气机的升降调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失调达,疏泄太过或不及致虚风内动和阳升风动,风动则痰升,内闭神窍,发为癫痫。患者平素情绪郁闷易怒,肝失疏泄,致津液输布失司,且肝气乘犯脾胃,水液运化不及,聚湿成痰,因七情失调,痰聚散无度,或因痰随风动,上闭心脑神窍,患者临床表现及舌脉均为佐证。
调神法选穴主要取与“神”相关的腧穴,即取陶道、神道、神门,意在调神;配合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以调脏腑之神;再配督任二脉腧穴,取督脉穴筋缩、上星、百会、印堂,任脉穴膻中、中脘、气海、意在调督任之阴阳,从而调神志。其中筋缩旁平肝俞穴,肝主筋,本穴可治诸般抽搐筋挛之症。上星可治一切上焦沉阴、头目不清之症。中脘为胃之暮穴,可化无形之痰,与丰隆化有形之痰相配伍,共奏祛痰之效;与气海配穴可开达上中焦、中下焦之气;携膻中、中渚、太冲共奏调理气机、理气化痰之功。水沟、内关、三阴交可醒神开窍,尤适用于发作期。癫痫脏腑辩证与心、肝、脾、肾有关,故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亦可调心、脾、肝、肾之神。张洁古曰“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该患者夜间多为大发作,可取照海;白天多为小发作,取申脉。取风池、风府可袪内风。该病为本虚标实,因脏腑机能下降致气机逆乱,邪闭神窍,故在祛邪的同时取足三里、三阴交以扶助正气。走罐和拔罐疗法可调整全身脏腑机能,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使阴阳平秘。西药可控制癫痫发作的症状,但长期服用可引起诸多副作用,且需严密监测血药浓度,以酌情增减药量,若中途停药可导致病情反复,转化为难治性癫痫,甚至威胁生命。故将针刺疗法和西药并用,并随病情逐渐增减药量,且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调整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倪伟.内科学[M].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07.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五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