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持久困扰。本文通过探究传统医学中从阳明气血不足角度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源流与发展,以期帮助中医临床并联合现代医学治疗。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阳明;气血不足
本文引用格式:王桢,王兴臣,王洁,等.从阳明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理论初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258,261.
0引言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额纹消失,不能闭目,口角下垂,流涎等症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达到高峰。经合理治疗后约70%的患者预后较好,而30%的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出现面肌痉挛、病理性面肌联带运动及鳄鱼泪征等症状。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虽无致命风险,却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持久的困扰。因此探究其中医理论,帮助中医临床并联合现代医学治疗,是一个具有现实临床价值的研究方向。
1古代文献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这一病名虽未出现于古代医著中,但其症状表现、致病病机以及治法治则,各家多有论述。春秋时期,《灵枢·经筋》论及足阳明经即提到“其病……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后世如隋《黄帝内经太素》、明《针灸大成》中记作“口噼”,汉《金匮要略》记载为“喎僻”,隋《诸病源候论》将此病归于“风口喎候”,直至清《针灸集成》中始有“面瘫”病名,至今仍化用沿袭此称以概括此类疾病。
虽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症治记载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既深且远,但早期并未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脑出血等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加以区别,所以出现以“僻”等一个病名,概括这两种不同疾病的情况,如《灵枢》最早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可以视作真正的“口僻”;《甲乙经》载“足不收,失履,口僻”,及《类经图翼》载“中风口僻,手足不随……手痹不仁”,则是可能为脑内病变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伴肢体麻木及活动不灵等症状。至宋元时期,诸医家逐渐将“口僻”与“中风”有意识地区别开来,如金《儒门事亲》中虽仍认为风邪侵体是两者共同病因,但第四卷“风一”言“半身不遂,僵仆目眩”,“风八”言“斜口眼”,将两者分两部分来论治,且认为“口眼歪斜是经非窍”,在症状与病位上不再完全混淆。明《医学纲目》亦载“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斜,亦有无半身不遂之证而斜者”而单列“口眼斜”一篇于“肝胆部”中,不再以“口僻”病名来一概统称。20世纪90年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将“面瘫病”确定作为中医病名加以分类、编码与诊疗,为现代中医诊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提供了理论基础。
2气血亏虚易导致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自《内经》对“口僻”有所记载,至现代医家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更加详实的体质分析与证候分型。郝丽芳等通过对70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体质统计分析,发现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出现频率的前三位分别是平和质(28.8%)、气虚质(22.6%)、阴虚质(15.6%)[1],梁进娟统计150例患者体质,前三位分别是气虚质(22.7%)、阳虚质(20.0%)、湿热质(17.3%)。由此可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个人体质相关,尤其是素体阴阳气血亏虚的体质更易发病。
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证候分型,目前国内并无定论,多是由各医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总结而来。陈全新以风寒袭络、风滞经络两型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提出脉络气血不足时,应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来补足气血[2];王志成从风邪袭络、肝胆湿热、肝肾亏虚三种证型论治,提出发病多因卫表不固,脉络空虚,可服参苓白术散或归脾丸辅助治疗[3]。韦艳丽考虑此病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邪,趁虚入于头面阳明脉络,导致颜面一侧营卫不和,并致气血痹阻,后经脉失养而发病[4]。
3阳明气血盈亏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转归的关键
究诸位医家论述之侧重,自阳明角度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素问·风论篇》提到“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即认可外邪袭于阳明,循经而上至头面部致病的病理发展,而阳明不足更能导致面目经脉亏虚,易感风寒邪气;又常生湿生痰,与之搏结;日后因气血不足,无力抗拒外邪,托邪达表,致使久病入络,迁延难愈。
由此原因,各医书中常从“阳明”角度来解释与防治面部疾病。《灵枢·经脉》描述足阳明胃经走行:“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即阳明经络布于全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征所出现的口角、一侧颊部、前额等病位皆可囊括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首先提出了阳气盛衰与头面荣枯紧密相关,若阳气不足,精血衰少,则面部脉络不充,肌肉腠理失养,而阳明气血充足,阳气密实,则是三阳之代表,面部之主司,故于此处单列之以强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面热者,足阳明病”,是面部疾病常与阳明不足相关,及从阳明论治的明证。
至汉《伤寒杂病论》问世,唐宋后广泛流传以来,医家多以“胃家实”作为阳明病的特征,即“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将之分类为“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但由于“阳明”一词所代表的意义众多,后世医家分析解读阳明病时,也扩充了其在《伤寒论》之外的应用范围,如将阳明经受邪等病症也归于阳明病,宋《伤寒法祖》分析伤寒阳明病提纲:“按阳明提纲,以里症为主。虽有表症,仲景意不在表,为有诸中而形诸外之谓也;或兼经病,仲景意不在经,为表在经而根于胃也”,从反面论述了阳明病亦有表证、经病,也提示了应从脾胃脏腑来治疗的原则;又有医家论述《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时,认为此为阳明虚寒,上逆而不纳,故用吴茱萸温寒降逆为君,由此可知并非所有阳明病都是实证、热症。至清·喻嘉言提出“阳明经证”,其邪在经者与太、少为邻,仍是传经之邪,认为一些病症既有阳明行经部位的症状,又未脱离太阳病,为介于两者之间者,又认为治法宜“其中风伤卫,即外感风邪者,予桂枝汤加葛根治疗,其寒伤营者,即外感寒邪者,予麻黄汤加葛根主之”。所以从广义来讲,符合阳明经气血不足又感受外邪入络所导致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可以归于一种阳明病。
又如《难经》所言:“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人体头面部聚合三阳经走行,非独阳明一经,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被风受凉等外邪引起。《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喎。”可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不止阳明一经,而常牵涉太阳、少阳受累,且明《证治准绳·杂病》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可知若阳明气血不足,则宗脉空虚,不能上行充养耳窍,也是人耳受邪发病的前提之一。按清郑钦安《医理真传》记载:“按阳明一经,以燥为本,太阴为中气,阳明为标。有经症,有里症、有腑症,不可不知也。太阳之寒邪未尽,势必传于阳明,则治阳明,必兼治太阳……邪在经尚可解肌,故用葛根汤以解肌,俾邪从肌肉而出。”又注:“此本经浅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邪若解,则病愈。设若不解,有传少阳之经,而不传本经之腑……若本经经症,合少阳之经症,名二阳合病,即以二阳之法治之,如葛根汤合柴胡汤是也。”《伤寒说意》认为:“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胃虚传脏,则湿寒而宜温补……虚者名为阳明,而实则太阴也……胃虚者之动入三阴,传变无穷也。”可知在治疗阳明经病时,常以阳明为本的同时,与太阳、少阳两经共同治疗;阳明腑病为虚症时,也常与太阴为主的三阴相连,这也体现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病机的复杂性,在临床上治疗时应当把握住患者主证之余的其他特异性证候,以此在阳明经病之外加减化裁,才能体现中医辨证治疗的特色。
4小结
综上所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虽然致病因素不一而同,但基本病机总属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遭外邪侵袭后筋肉不仁。病位基于阳明气血不足,与太阳、少阳受邪复有关联,表现为一侧口歪眼斜,面部偏僻不正,并可伴有耳周疼痛等症状。治法也当以补益阳明,解肌通络为主,并治余经兼证,可在临床上获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郝利芳,贾希瑞,赵立新.7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05):553-555.
[2]方芳,陈秀华,李颖,等.陈全新教授分型论治周围性面瘫的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05):1246-1247.
[3]王志成.周围性面瘫分型诊治[J].光明中医,2018,33(05):715-717.
[4]韦艳丽,刘江,黄霞.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近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3):135-138.
[5]陈弘东.浅谈仝小林教授运用葛根的经验[A].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国际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
[6]贾玉梅,吴韵文,王君明.桂枝配葛根“解肌”之浅析[J].中药与临床,2012,3(02):48-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