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磁共振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0 09:4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随着磁共振各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无创在体探究脑组织微循环灌注、微循环结构及脑功能改变成为可能。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作为新兴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之一,因无需打药、能定量测量、可重复检查等优势,现已成为探究脑组织病理、生理状态下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重要功能成像方法。本文就ASL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动脉自旋标记;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现状

本文引用格式:高雅,鲍海华.磁共振ASL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55,57.

1ASL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1.1ASL的基本原理


ASL最早于1992年由John A detre[1]提出,它是一种采用射频脉冲来标记动脉血中可自由扩散的水分子的新型MR灌注成像技术,一般只需要采集两组图像:标记像和控制像。标记像是采用反转脉冲对流入的动脉血标记;控制像是在同一层面进行2次反转标记,效果相对于没有标记。然后用标记像减去控制像,经过多次采集取平均值后便可获得脑组织血流信息。

1.2ASL的分类

目前ASL根据标记方式不同可分为3种: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CASL)、脉冲式动脉自旋标记(pulsed arterial spin labeling,PASL)和流速选择动脉自旋标记(velocity-selective arterial spin labeling,VSASL),后者由于尚不成熟,未广泛用于临床。CASL结合层面选择梯度场,使用较长的连续射频脉冲对动脉血标记,所得图像信噪比高,但组织磁化传递效应大,射频能量沉积多,且需要专用线圈,多局限于研究机构使用。PASL使用多个短射频脉冲,采用容积标记方式高效标记动脉血的水分子,不需要专用线圈,磁化传递效应小,能量沉积少,临床应用相对广泛,但所得图像信噪比低;其次容积标记的选择应当适中,目前推荐标记厚度为15-20cm,标记位置为距离成像区域下缘1-2cm[2]。伪连续性动脉自旋标记(pCASL)是由前两种衍生而来,通过连串的短脉冲组合和切换梯度场同时实现了CASL和PASL的优点,为目前最受推崇的技术。研究表明,PCASL比PASL的信噪比提高50%,比CASL的标记效率提高12%[3],且可重复性好[4]。

\

 
2ASL的发展

2.1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


最初,ASL是基于回波平面成像序列信号采集的2D成像,磁敏感伪影和运动伪影大,所得图像信噪比低。后来基于快速自旋回波信号读取、采用螺旋K空间采集,同时添加背景抑制和头动自动校正技术的3 D-ASL序列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信号定位更精确,采集速度更快,成像范围更广,所得图像更优质。

2.2区域性动脉自旋标记(territory arterial spin labeling,TASL)

TASL又称选择式动脉自旋标记(selective arterial spin labeling,SASL)、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vessel encoded arterial spin labeling,VEASL),它以CASL、PASL或pCASL为基础,通过对一支或多支感兴趣动脉标记,可展现每支供血动脉的脑灌注区域,并定量测量相应区域的脑血流量。此外,VEASL技术还可用于ASL-MRA的成像,研究[5]表明其显示血管效果类似甚至优于3D-TOF-MRA,可显示远端的小血管。近年,GE公司还推出了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方法4D TRANCE,即采用非打药的4D-ASL做多相位的血管动态成像,无创、简单、可动态显示血管供血情况及分布,但目前尚未广泛用于临床。

2.3多反转时间动脉自旋标记(mTI-ASL)

施加反转标记脉冲到采集图像的时间在PASL用反转时间(TI)表示,在CASL和pCASL中叫做标记后延迟(PLD)。TI或PLD的选择对于ASL的成像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临床应用中多只设置一个PLD或单TI(sTI),且需要根据扫描个体的不同进行调整。mTI-ASL是在常规ASL基础上设置多个TI,可以同时获得脑血流(CBF)和动脉时间(ATT)两个参数,从而获得最佳TI,对CBF的评估更加准确,且能反应侧枝代偿信息[6]。

3ASL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3.1探究生理状态下的脑血流


彭秀华[7]利用ASL技术探究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人脑血流量的影响,将63例健康体检者以60岁为界分为两组,发现脑血流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不同脑区的血流量存在差异,而女性的全脑血流量高于男性,同时也表明ASL可以反映脑灌注情况。通过对正常人的脑组织微循环灌注的了解,我们可以利用ASL技术对处于代偿期的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的患者进行筛查,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刘文佳[8]用3D-pCASL技术探究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脑血流量的变化,发现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后,脑血流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当对高原缺氧环境产生适应后,其脑血流量会逐渐降低至低于平原脑血流量水平。通过该研究我们对高海拔低氧环境下脑血流改变的有了更深地认识,对进一步探讨脑组织适应高海拔缺氧环境的过程、脑灌注、脑功能发生改变的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高原病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3.2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2.1脑肿瘤分级


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肿瘤,级别越高,肿瘤血供越丰富,恶性程度越高。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依据肿瘤强化幅度、侵袭程度作出定性判断,但不能显示肿瘤内部的灌注情况,因此很难准确分级,而ASL可以通过显示肿瘤的异常灌注区来清晰显示肿瘤侵袭范围,且能通过定量测量病变区的血流值反映肿瘤的生长特性。林园凯等[9]对24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3D-pCASL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级别胶质瘤实性区域表现为明显高灌注,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性区域表现为稍高、等或稍低灌注,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组平均TBF(肿瘤最大血流量)和平均CBF均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说明ASL技术可以对胶质瘤进行分级。杨双[10]在对mTI-ASL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价值做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后,表明mTI-ASL技术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CBF值,不仅可以评估组织血流量灌注情况,还能检测时间灌注变化,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灌注成像方法,将mTI-ASL与传统MR结合可以显著提高星型细胞瘤的分级准确率。

3.2.2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偏瘫、失语、肢体障碍,如若不及早干预则可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常规影像学检查往往只能显示病变的范围,无法了解病变区内部的微循环情况,还有部分早期病变容易漏诊,而灌注成像则可弥补上述缺陷,可及早发现病变区的低灌注并定量分析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ASL技术因其安全、无创、无需注射对比剂、可重复检查等优势现已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疗效评价与病情监测等多个方面。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两种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研究[11]表明40%的TIA患者可发展为脑梗死,若及早发现并给予干预治疗,则脑梗死发病率可减少80%,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有学者[12]对24例TIA患者做双时相ASL检查,发现3 D-ASL较DWI检查率高,且短PLD(1525 ms)较长PLD(2525 ms)更敏感。黄理金[13]对8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3D-pCASL、3D-TOF-MRA和DSA检查,得出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评估中,pCASL与DSA有着较高的吻合度,比3D-TOF-MRA高。

\

 
3.3其他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encephal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是线粒体基因或细胞核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缺陷和氧化磷酸化障碍,ATP生成减少造成多器官能量供应障碍,以脑和肌肉损害最严重。在常规头颅MR中的表现与急性脑梗塞很难鉴别,然而MELAS病在ASL中表现为高灌注[14],而急性脑梗塞表现为低灌注,因此ASL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利用探索痴呆、认知障碍患者的脑微循环改变情况以及糖尿病脑损害等[15-16]的研究。

综上,ASL技术因其独有的优势已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及认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ASL将会应用到其他系统,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Detre J A,Zhang W,Roberts D A et al.Tissue specific perfusion imaging using arterial spin labeling[J].NMR Biomed,1994,7:75-82.
[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学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MRI技术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11):817-824.
[3]Wu Wen-Chau,Fernández-Seara María,Detre John A et al.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tagging efficiency of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J].Magn Reson Med,2007,58:1020-7.
[4]刘梦琦,陈志晔,马林.正常成人脑部皮层下灰质结构的3D pc-ASL灌注成像的可重复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09):1242-1247.
[5]Okell Thomas W,Chappell Michael A,Woolrich Mark W et al.Vessel-encoded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using arterial spin labeling[J].Magn Reson Med,2010,64:430-8.
[6]王筝,傅雪梅,曾祥柱,等.基于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核磁灌注成像中动脉通过时间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09):24-26+5.
[7]彭秀华,顾晓丽,张士玉,等.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评估正常人脑血流量的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8,27(02):241-248.
[8]刘文佳,刘洁,娄昕,等.脑血流在平原及高海拔地区动态变化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12):881-883+891.
[9]林园凯,李建瑞,张志强,等.体素不相干运动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胶质瘤中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01):8-13.
[10]杨双.多参数多相位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6.
[11]Lavallée Philippa C,Meseguer Elena,Abboud Halim et al.A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clinic with round-the-clock access(SOS-TIA):feasibility and effects[J].Lancet Neurol,2007,6:953-60.
[12]黄伟佳.pCASL、3D-TOF-MRA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13]周建国,符大勇,孟云,等.双时相ASL在DWI阴性T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02):137-139.
[14]吴珂,李锐,马林,等.MELAS综合征的MRI和ASL及~1H-MRS特征[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02):77-79.
[15]董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及动脉自旋标记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初步研究[D].济南大学,2014.
[16]马文玲.磁共振mTI-ASL和IVIM技术在糖尿病早期脑损害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