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22 15:58: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4 月收治的 10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观察组(合并出血性转化)和对照组(未合并出血性转化),每组 54 例。对两组患者的资料、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式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脂蛋白、脉压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性因素,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过低;脂蛋白、脉压过高都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脂蛋白、脉压以及吸烟史等。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 董平平 , 王峰 .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4):59.

\

0引言

脑梗死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水平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为了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我院选择收治的 10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4 月收治的 10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4 例。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经过 CT 扫描,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本文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且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中,男32 例,女 22 例;患者的年龄 50-78 岁,平均(54.56±6.8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 33 例,女 21 例;患者的年龄 47-79 岁, 平均(55.32±9.5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差异进行对比,呈现为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和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等)、病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等)、实验室检查体检(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脂蛋白、脉压等)、治疗方式(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脱水治疗等)进行研究。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 SPSS 20.0 软件对本文 10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形式,使用 t 检验, 计量数据以 n (%)形式,使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 P < 0.05 展开。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体检和治疗方式。

10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共有 21 例发生出血性转化,转化率为 19.44%。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吸烟史比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 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是脂蛋白、脉压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方式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根据研究分析显示,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脂蛋白、脉压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性因素,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过低;脂蛋白、脉压过高都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

\

3讨论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主要是由于患者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患者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 [1]。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以及意识障碍等。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对溶栓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甚至使患者死亡 [2]。所以,重视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预防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3-4]。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纤维原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过低;脂蛋白、脉压过高都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当患者发生脑梗死时,纤维蛋白原水平会升高,导致患者凝血症状加剧,要积极干预纤维蛋白原,降低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病率。胆固醇是维持细胞膜流动性和完整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与受体转运、细胞膜受体及免疫系统功能联系密切,当血管内皮受损时, 血管壁上可粘附大量血小板,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受损,形成血栓。脉压增加,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明显增加,所以, 急性脑梗死患者要注意脉压情况,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上需要重视导致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钟文文 . 浅析导致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J]. 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2):74-76.
[2]黄晶晶.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34(09):1307-1309.
[3]张晓峰. 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25(02):38-41.
[4]齐金喜 .63 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宁夏医科大学,2017.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22/2018112203592642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