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儿湿疹已成为当今儿科的常见疾病,西医多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见效虽快往往容易复发,本文总结导师李霞运用中药内服加外洗方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治疗小儿湿疹提供新思路。李师认为小儿湿疹多因内有湿热蕴脾、外感湿热之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治疗多以清热健脾利湿为主要原则。
关键词:湿疹;经验;中药外用
本文引用格式:杨成彬,李霞.总结导师李霞运用中药内服加外洗治疗小儿湿疹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95.
1疾病概述
小儿湿疹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具有明显渗出倾向和多形性皮损的皮肤炎症疾病[1],主要表现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易反复发作,有渗出倾向,伴瘙痒,好发部位为肘窝、腋窝、颈部与头面等处。本病归属于中医的“湿疮”范畴。李霞导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洗法治疗小儿湿疹,方便有效。
2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病因认识尚不明确,主要认为由内外因子相互作用而发病,内因主要表现在遗传因素、免疫生物因素方面如:有过敏体质家族史(对食入物、吸入物、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免疫力低下(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外因主要表现在环境因素方面如:日光刺激、冷热水刺激、气温骤变、动物皮毛等因素均可诱发。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幼儿禀赋不足、湿热内困脾脏、外困肌腠,二者交阻于皮肤腠理共同致病。《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后世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外科正宗》记载:“因母孕时过食五辛……发为奶癖,流脂……骚痒不断。”认为小儿湿疹的病因是由于其母饮食不调,酿生湿热,所生胎儿受热于母,发湿疹于头面部,其后骚痒剧烈并伴有渗出。提出了此病的发生与胎毒有关。《医宗金鉴·外科也法要诀》亦指出:“奶瘤,生于婴儿头顶……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即成湿疮”。《疡科心得集》言:“湿毒疮……此因脾胃亏损,湿热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又或因暴风疾雨,寒湿暑热侵入肌肤所致。”指出病位在脾,病机为湿热侵淫肌肤。《医宗金鉴》曰:“湿热内搏,滞于肌肤,外为风乘,不得宣通。”亦认为湿热搏结于肌肤腠理是引发本病的原因之一。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更进一步提出了湿疹的发生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而诱发。
《外科真诊》记载:“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首次将湿疹分为干性湿疹与湿性湿疹。其主要病机可概括为湿热之邪内困于脾,外侵肌腠。
李师认为:本病在内主要责之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固然会引起脾胃功能不足。脾主运化,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中焦,久郁化热,湿热困脾。肌腠失养,易发本病。在外主要为“外感湿热之邪。”湿为阴邪、湿性粘腻,阻遏气机。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湿热交争发而为疹。
3治疗方法
3.1中药内服
广藿香10g佩兰10g薏苡仁10g滑石6g白豆蔻10g地肤子8g白鲜皮8g茯苓10g金银花9g神曲10g黄芪10g黄柏6g
3.2处方思路
3.2.1补气健脾为主
小儿湿疹的发生病位主要在脾,脾气虚弱,湿热困脾是发病的根本,故方中运用茯苓、神曲、薏苡仁、黄芪等药物补气健脾,《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功能恢复,使得正气充沛,邪不内犯。
3.2.2清热解毒去湿为辅
方中加用广藿香、佩兰、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以化内湿。配之滑石、薏苡仁利水渗湿使湿热从下焦而去。地肤子、白鲜皮、金银花、黄柏清热解毒止痒。
3.3中药外洗
佩兰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白鲜皮30g薏苡仁30g苦参15g
3.4临床病例论证
初诊:黄子墨,男,10个月,2018年12月03日来诊。登记号:0000465421,诉:1周前因食用少量芒果后全身出现大量淡红色丘疹,主要分布于面部、颈部、腋窝、四肢,皮肤瘙痒难忍,夜间瘙痒加重,皮肤窥破出呈苔藓样变,就诊于当地社区医院,予以激素药膏涂抹症状稍有改善,停药后立即反复。为求彻底根除遂来求李师诊治。刻下证见:患儿面部、颈部、腋窝、四肢均布满皮疹,形态不规则、色红、高出皮肤,皮肤干燥伴有脱屑,无发热、咳嗽,无腹痛、腹泻,纳眠一般,二便可。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初步诊断:西医诊断:小儿湿疹;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健脾利湿为原则,予以自拟湿疹颗粒加减,具体处方如下:广藿香10g佩兰10g薏苡仁10g滑石6g白豆蔻10g地肤子8g白鲜皮8g茯苓10g金银花9g神曲10g黄芪10g黄柏6g。5剂温开水冲服100 mL,早晚各一包。配合自拟中药外洗方,具体处方如下:佩兰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白鲜皮30g薏苡仁30g苦参15g。5剂温开水冲开1000 mL泡澡或擦洗每日一次。
再诊:2019年2月28日复诊,湿疹明显减轻,面部已基本消退,颈部、腋窝皮肤褶皱处仍有湿疹,色不红,家长诉夜间瘙痒未见缓解,纳眠一般,苔稍腻,脉数。李师指出患儿自发病至今已10天有余,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患儿病程相对较长,湿热蕴结日久多有耗伤阴津之象,现患儿舌苔稍腻,说明体内湿气渐去。治疗上应加以滋阴清热之品。处方调整如下:广藿香10g薏苡仁10g白豆蔻10g地肤子8g白鲜皮8g茯苓10g金银花9g神曲10g黄芪10g玄参9g。4剂口服用法同前,外洗方剂4剂同前。嘱咐患儿家长注意擦洗患儿皮肤褶皱处并及时擦干,保持患处皮肤干燥。
三诊:2019年3月2日,患儿湿疹已基本消退,窥破处皮肤逐渐愈合,夜间瘙痒消失,未再出现新发湿疹。纳可眠一般,苔白脉数。李师指出患儿病情已基本康复暂停用药,要求家长注意饮食调护,晚间不可多食,注意观察孩子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此后1个月随访未在复发。
3.5结语
本文总结了导师李霞运用中药内服加外洗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经验,祖国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湿热蕴脾有关,治疗上应与清热健脾利湿为主要原则。本病的发生皆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多因接触致敏物质有关,如:粉尘、油烟,鱼虾等。内因靠治,外因靠防。因此,治疗小儿湿疹在加强日常护理对预防小儿湿疹的发生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湿疹50例临床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06):113-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