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检验价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8 13:15: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检验价值研究。方法此次研究择取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患者21例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在我院实施门诊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比较组,分析两组的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化疗前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2.71±0.17)mg/l,化疗后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0.93±0.61)mg/l;比较组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0.39±0.10)mg/l,将研究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含量对比和研究组治疗前、后分别同比较组展开对比,得知研究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结果及其两组间数据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24%,对治疗指导作用明显。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其d-二聚体是极为重要的指标,不但能够给患者的病情的治疗与监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验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文三玉.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检验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235-236.

0引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也是特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一种[1]。在患上此病后,患者的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便会出现大量白血病细胞,且没有限制地增生,随后便会进入到外周血液,继而使得正常血细胞制造被抑制,使得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发在年轻人中,发病因素也不清楚,其中病毒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其他因素存在(如放射、化学毒物等因素),为此治疗存在极大的难点[2-3]。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而言,其凝血异常与纤溶功能亢进是人们较为关注的内容。现同时择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患者为21例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在我院实施体检的健康者20例为比较组,分析检验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价值。具体分析内容如下所述。

\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此次研究择取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患者共21例为研究组,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40.6±3.7)岁。另外选择在我院实施体检的健康者20例为比较组,男8例,女12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42.7±2.7)岁。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展开对比,其间并无差异性,即P>0.05。

1.2方法

第一,样本采集,两组患者需要在清晨坐位取空腹静脉血,应用3.2%的枸橼酸钠抗凝管展开采集,采集的静脉血均为2.7 mL,在进行颠倒混匀八次之后,以进一步保证血液与抗凝剂可以充分的混合,之后再利用3000 r/min实施离心,离心时间为10分钟。在本次研究中受检者血浆均利用Sysmex全自动血凝分析仪(CS-5100)和该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展开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同时分离出的血浆放置在-20℃的环境下进行保存[4-5]。

第二,检测方法,在临床上血D-二聚体含量检测主要是利用免疫比浊法展开的,其检测原理为:使用光度计检测含乳胶颗粒的混悬液吸光度的变化。在展开研究的时候需要根据仪器与试剂相关说明书展开,在展开数据分析的时候应该将使用的仪器展开定期校准,在更换试剂批次前应该选择配套的质控品实施严格质控测定,检测结果均符合才能使用。另外,在使用免疫比浊法开展检测工作时,还需要注意胆红素、样本溶血、抗体蛋白过剩及脂血的影响,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6]。

1.3评价标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含量关系情况,同时展开特异性、敏感性、临床治疗有效率的评价。

1.4统计学分析。研究资料均利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及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患者化疗前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2.71±0.17)mg/L,化疗后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0.93±0.61)mg/L;比较组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为(0.39±0.10)mg/L,将研究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含量对比和研究组治疗前、后分别同比较组展开对比,得知研究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结果及其两组间数据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达95.24%,见表1。

\

 

2.2分析研究组中患者D-二聚体诊断结果及治疗有效率。简单而言,研究组中患者应用D-二聚体进行临床诊断,其诊断的可知敏感性比较高,21例中有19例结果超过正常范围,且有11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检测后,其D-二聚体含量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特异度高达90%;其中10例患者检验结果为阳性,其可知阳性率高达47.62%,接近了一半的阳性诊断率。研究组治疗显效和有效共计20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5.24%。

3讨论

在当今,环境污染情况严重,进而造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威胁;一般情况下对患者的血浆进行检测,便能够实现细胞因子的解读工作,并且展开病情监控与治疗[7]。可是在展开疾病治疗的时候,患者均需要实施化疗,以实现控制恶性细胞的目的,同时受到化疗的影响,造成了患者体内细胞因子产生了变化,严重的则会发生凝血障碍,患者的身体便不能发生出血情况,一旦出血,则会危及其性命。常规的诊断指标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诊断指标,而血浆中的D-二聚体则是较为有效的检测方式,在患病后通过对患者,可知其体内D一二聚体的含量有显著的上升,又能够给予临床治疗进行指导,防止出现相关并发症[8]。从表1的两组结果中可以看出,患者经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比较组,故可说明在判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纤溶及凝血紊乱方面,血浆D-二聚体水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能够较好的反应早期患者体内的纤溶亢进及凝血系统激活状态;通过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可直接反映D-二聚体水平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因此能够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本实验的过程中,作者还同时检测了PT、APTT及FIB这几个传统指标,发现在DIC早期,这些指标均可正常或者变化不显著,不能有效的为DIC早期提供诊断依据。

综上所述,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完成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的灌注,其可知敏感性较高,不但能够给患者的病情治疗与监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D-二聚体的含量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情况,还可以有效为患者病情治疗情况、患者的病情治疗进展提供指导,具有较高的检验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玉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6):342-343.
[2]彭家明,吕小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6):29-30.
[3]马黎丽,王卫国,张夏,等.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20(4):425-427.
[4]汪宏梅.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3):1824-1826.
[5]陶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18,3(11):30-32.
[6]杨栋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01):81-82.
[7]朱爱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测定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137-138.
[8]刘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5-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