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并分析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统计病原微生物检出率。结果90例腹泻患儿中共检出病原微生物54例(60.00%),轮状病毒感染、致病菌感染比例分别为45.56%、14.44%,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3岁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6个月以下、3岁以上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致病菌高发期分别为9-2月份、6-8月份;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46.15%)最高。结论经常规细菌培养法显示,轮状病毒为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应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测
本文引用格式:李学云,杨自慧,侯新月.探析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结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197,199.
0引言
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1],该病的发生与婴幼儿胃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感染等因素有关,以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2],若未及时对婴幼儿采取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导致脱水、低钾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甚至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为了有效控制婴幼儿腹泻的进展,病原微生物检验对于临床合理用药而言十分重要。本文对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正文阐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接收的腹泻患儿中选取90例开展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5d-6岁,年龄平均值(2.74±0.61)岁。发病至送诊时间为19h-6d,平均时间为(2.25±0.52)d。所有患儿均为足月儿,排便次数超过3次/d,将患有先天性疾病、肝肾病变以及营养不良的患儿排除。所有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细菌培养法:使用医用一次性吸管采集90例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样本4-5ml,在60min内将其接种在沙保弱氯霉素培养基、SS琼脂、碱性蛋白冻水上,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中相关标准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使用玻片凝聚法进行血清学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自动细菌鉴定仪、API鉴定试剂、Vitek-32试剂对病原菌菌株进行鉴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90例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
90例腹泻患儿中共有54例(60.00%)检出病原微生物,其中轮状病毒与致病菌感染率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2=29.037,P<0.05)。见表1。
2.2不同年龄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
6个月-3岁患儿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比6个月以下、3岁以上的患儿高(2=4.398、8.058,P=0.026、0.005),6个月以下、3岁以上的患儿对比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不大(2=0.294,P=0.588)。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3不同季节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
分析表3数据可以得知,9-2月份为轮状病毒高发期,6-8月份为致病菌高发期。
2.4致病菌检出情况
致病菌中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比例为46.15%,具体情况如表4。
3讨论
婴幼儿腹泻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是全球都十分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体质的影响,婴幼儿在换季时由于不适应外部环境,容易出现相关疾病,其在感染后、消化系统紊乱时也会发生腹泻情况[3]。婴幼儿腹泻若未得到及时的救治,会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等情况的发生,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临床应对婴幼儿腹泻的诊治加强重视。不同类型的腹泻病因、表现存在差异性[4],如单纯性消化不良会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蛋花汤样大便,存在酸味;细菌性肠炎为黄色水样、粘液脓便;细菌性痢疾会出现果冻脓血样大便,不存在腥臭味;病毒性肠炎以黄色或黄绿色的水样、蛋花汤样大便为主要表现,且存在腥臭味。病毒和细菌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5],因此临床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类型对腹泻患儿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所以在治疗前应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
通过常规细菌培养法能够有效检出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中还可以通过免疫胶体金技术对婴幼儿腹泻致病菌轮状病毒进行鉴定,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且比常规细菌培养法的检测时间短。本次研究采用常规细菌培养法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发现,90例腹泻患儿中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为60.00%,主要为轮状病毒,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中多发,这是因为6个月后以下的婴幼儿通过母乳喂养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6],随着年龄增长,保护屏障会逐渐消失,因此增加了腹泻发生风险,而3岁以上的婴幼儿机体免疫能力以及对病毒的抵抗力均在持续提高[7],因此腹泻发生率降低;另外全年都可能出现肠道致病菌感染情况,随着气温的升高,腹泻发生率会持续提高,尤其是在6-8月份(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引起)、9-2月份(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另外致病菌中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志贺菌属、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为其次。通过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得出,临床上应对6个月-3岁的婴幼儿做好腹泻预防措施,以降低婴幼儿腹泻发生率;在治疗婴幼儿腹泻时应以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作为参照合理选择药物,避免出现抗生素滥用的情况[8],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总而言之,婴幼儿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微生物,临床应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关尚,徐涛,翁杏华,等.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8,32(03):43-44.
[2]曹利华.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7):158,160.
[3]毕小朵,郭妍妍.771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12):1118-1121.
[4]孟宪华,陈王征,崔桂平,等.798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5):2186-2188.
[5]洪程基,李毅,孙宝昌,等.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05):453-457.
[6]李积伟.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和感染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9):137.
[7]董廷权.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2):161-162.
[8]慕彩霞.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5):168-1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