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肝吸虫病胆道采用CT检查表现和临床诊断标准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3 12:43: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肝吸虫病胆道采用CT检查表现和临床诊断标准。方法选定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肝吸虫病患者,均接受CT检查方法作相应诊断,观察其胆管扩张程度指标及并发症指标。结果诊断结束,60例肝吸虫病患者中,5例重度胆管扩张者(8.33%),10例中度胆管扩张者(16.67%),45例轻度胆管扩张者(75%);6例胆管多发结石者(10%);22例胆管末端小结石者(36.67%);25例合并胆管症者(41.67%);1例肝癌(1.67%);3例肝硬化(5%);13例胆总管梗阻(21.67%);11例肝腹水(18.33%);12例胆管细胞癌(20%);22例胆囊炎(36.67%);32例合并胆囊结石(53.33%)。结论CT检查方法可有效提升肝吸虫病患者诊断检出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吸虫病;临床诊断;CT检查

本文引用格式:秦清训.探讨肝吸虫病胆道采用CT检查表现和临床诊断标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206+210.

0引言

肝吸虫病是一种由华支睾吸虫寄居于患者肝胆系统致使的临床感染科常见疾病,早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易致使患者出现胆管细胞癌、胆结石、胆道梗阻及肝胆管结石等严重病症[1],对患者生存质量及身心健康有极大影响。有研究显示在该病治疗过程中诊断方法较为关键,可有效提升患者后续治疗效果,近几年临床多采用CT检查方法对肝吸虫病患者进行相应诊断,但其效果缺乏系统研究及分析,故本文探讨了该检查方法对肝吸虫病患者的检出效果,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定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吸虫病患者总计60例,均接受CT检查方法进行相应检测。其中女21例,男39例;年龄25-87岁,平均(73.28±5.57)岁;患者主诉常年进食生食、虾、淡水鱼等食物,经胆道手术发现成虫,肝吸虫疾病检测过程中患者自身相应抗体呈阳性,粪便常规检测过程中发现虫卵。

纳入标准:①年龄均大于十八岁。②60例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亦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检测者。②哺乳、妊娠期妇女;③凝血系统障碍或有肝肾衰竭问题者。④严重癫痫、意识障碍、沟通不畅或脑器质性疾病者。

1.2方法/诊断标准。方法:医护人员采用参数设置为500 mA、150 kVA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Somatom Perspective)对患者作相应CT扫描,增强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采用75 mL碘海醇以3.0 mL/s的速度对患者进行高压静脉注射,期间需应用造影剂作螺旋扫描操作,由患者右膈顶部位置扫描至其十二指肠部位。其中碘海醇批准文号为H20000551,生产厂家为杨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诊断标准:胆管扩张程度,患者胆管末梢肝包膜扩张直径大于或等于8 mm视为重度胆管扩张,胆管末梢肝包膜扩张直径大于或等于5 mm,且小于8 mm视为中度胆管扩张,胆管末梢肝包膜扩张直径小于五毫米视为轻度胆管扩张[2]。胆管扩张分型:

①混合型,患者胆管系统(肝内)均呈扩张状态;②肝门型,患者胆管末梢(肝内)扩张状态不显且胆管枯状扩张;③末梢型,患者胆管末端肝包膜呈细枝条状或囊状扩张[3]。

1.3观察指标。观察测评60例肝吸虫病患者的胆管扩张程度指标及并发症指标数据。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1.0软件作相应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上,60例肝吸虫病患者的胆管扩张程度指标及并发症指标用“百分数”表示(卡方验算)。

2结果

2.1肝吸虫病患者胆管扩张程度。研究发现60例肝吸虫患者中重度胆管扩张者占比8.33%,5例,中度胆管扩张者占比16.67%,10例,轻度胆管扩张者占比75%,45例,详见表1。


\


2.2肝吸虫病患者并发症指标。本次研究60例患者中,6例胆管多发结石者,占比10%,常规查体过程中可视胆管团簇样密影;22例胆管末端小结石者,占比36.67%,常规查体过程中点状影响密集;25例合并胆管症者,占比41.67%,常规查体过程中可视胆管内部钙化及增生;1例肝癌(1.67%);3例肝硬化(5%);13例胆总管梗阻(21.67%);11例肝腹水(18.33%);12例胆管细胞癌(20%);22例胆囊炎(36.67%);32例合并胆囊结石(53.33%)。

3讨论

一般而言,肝吸虫病发病因素多与患者长期进食生食鱼虾等食物有一定关联,有资料显示国内广东省肝吸虫病病发率高达26%,该病由肝吸虫囊蚴寄居于淡水鱼体内通过人体食道,进入患者十二指肠并逆行至肝内小胆管,经人体高营养环境、常温空间培育生长[4],后续易致使患者出现相应肝胆系统异常问题,临床症状包括肝大、精神不振、腹泻、上腹隐痛及消化不良等,且具有一定感染性。该病细枝条扩张常表现于冠状位,胆管末端囊状扩张多表现于薄层横断位,大量临床资料显示上述两种表现常因寄生虫生存于患者胆管内引发其肝胆功能出现相应机械及化学反应[5],且由于反复刺激作用,患者胆管易有炎性病变、溃疡问题,可引发管腔狭窄、胆管壁增生等病症,加之成虫发育、繁衍,亦有胆管阻塞、增大风险,进而致使患者出现胆汁分泌不畅情况,诱发其它严重疾病,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极大威胁。临床常在肝吸虫病患者治疗前采用CT检查方法对患者作相应诊断,可使相关医务工作者更为清晰地对患者胆管及其边沿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直观分析患者病变部位,从而大幅提高患者胆总员往往只是检测几个点,就能够得出结果。②现今部分超声医生缺乏足够的超声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以及未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在诊断的时候仅仅根据超声的提示,或是血管回声的表现便诊断患者,并没有结合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血小板数目、凝血功能、D2聚体等病例资料,最终造成误诊、漏诊等。因此,想要准确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就要正确的应用血管超声,在患者实施血管超声诊断前,实施常规超声检测,医师在全面了解患者血管情况后,在进一步应用血管超声,深入观察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具体化验检查结果实施确诊。

综上所述,血管超声检查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具有无创,高效,便捷,安全,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在临床诊疗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以及不能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医院,医用应用价值更趋明显。

参考文献

[1]杨松杰,张清旭,吴晓滨,等.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及双下肢静脉彩超诊断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2):2930-2932.
[2]白冰.利伐沙班,伊诺肝素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治疗脊柱融合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6,21(1):34-37.
[3]王军委,成新玲,高剑波,等.320排CT血管造影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8,16(2):128-130.
[4]黄书晖,陈廷财,陈漫清,等.下肢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联合股动脉彩超检测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J].河北医药,2018,40(4):515-517,522.
[5]赵磊,吴春生,张英泽,等.低分子量肝素联合疏血通治疗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1):50-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