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1 11:15: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分别进行改善脑细胞、抗病毒、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患者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要要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可形成统计学意义(t=43.851、80.346、48.999、18.207,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7.37%(37/38)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31/38),差异可形成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5)。结论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效果显著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纳洛酮;丙种球蛋白;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本文引用格式:李慧敏.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353-354.

0引言

病毒性脑炎为儿科常见、多发疾病,重症病毒性脑炎有临床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点。近年多数研究认为此种疾病和免疫失调、β-EP(内啡肽)提升均有显著关系,但由于临床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因此治疗方式并未统一[1]。现总结分析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结合本院研究实际,选取我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在治疗该疾病中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4.36±0.36)岁,头晕呕吐13例,意识障碍11例,发热14例;观察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1-8岁,平均(4.27±0.24)岁,头晕呕吐12例,意识障碍12例,发热14例,患儿基础性数据并无出现较大变化,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采用抗病毒和降低颅内压治疗。更昔洛韦(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95)10 mg/kg·d、地塞米松0.5 mg/kg·d(上海北杰集团关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2648)、甘露醇(华仁药业(日照)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65)0.5 g/kg·d等基础性治疗,治疗时间为10 d。

1.2.2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758),0.01-0.03 mg/(kg·次)注入葡萄糖注射液内,3次/d,治疗时间10-14 d,丙种球蛋白(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4004)1.0/(kg·d),治疗时间连用2 d。治疗期间观察患儿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变化状况。

1.3观察指标。①对比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其中主要对比发热、昏迷、惊厥和脑膜刺激等症状消失时间。②分析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儿意识清晰、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脑脊液以及脑电图、CT检查均为正常。显效:患儿意识清晰,有轻度肢体运动障碍,日常生活可自理。有效:患儿意识清晰,肢体功能和智能有一定障碍,日常生活多数无法自理。无效:植物人状态或发热、抽搐等临床症状并无显著改善。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 23.0处理76例患儿数据,χ2检验患儿疗效资料(%、n),t检验患儿临床症状资料(±s),P<0.05可知差异形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患儿临床症状变化状况。对照组患儿:发热(4.26±0.23)d、昏迷(5.32±0.25)d、惊厥(3.62±0.52)d和脑膜刺激(4.36±0.15)d。观察组患儿:发热(1.34±0.34)d、昏迷(1.52±0.15)d、惊厥(1.23±0.62)d和脑膜刺激(1.26±0.36)d。观察组患儿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要要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可形成统计学意义(t=43.851、80.346、48.999、18.207,P<0.05)。

2.2分析患儿临床疗效状况。对照组:痊愈11例(28.94%)、显效12例(31.57%)、有效8例(21.05%)、无效7(18.42%)例,总有效31例(81.58%);观察组:痊愈13例(34.21%)、显效14例(36.84%)、有效10例(26.31%)、无效1(2.63%)例,总有效37例(97.37%)。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差异可形成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5)。

3讨论

病毒性脑炎为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为病毒感染后形成脑实质炎症,在发病机制上每个患者都有较大不同,且有发病率高以及表现复杂的特点。研究发现[2],患儿机体内高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IL-6、TNF-α等均和病理过程有重要关系。常会造成感染、休克、发热和恶病质等生理现象,引起钙镁离子失衡,最终出现细胞功能紊乱,造成神经细胞受损。

纳洛酮和阿片相互结合,为阿片受体抗结剂,可通过和受体结合改善患儿脑部神经功能障碍,也可对中枢神经起作用,产生兴奋以及稳定溶酶体膜恢复钾离子、钠离子,保持心排血量稳定,稳定心脑肾脏器功能的效果[3]。纳洛酮也可改善人胚胎内大脑神经元缺氧造成的精神细胞损伤,降低受损状况,同时也可调节精神元细胞干细胞,和c-kitmRNA之间有重要关系。此种药物可通过降低TNF-α含量,控制缺氧神经元,也可控制谷氨酸释放,降低兴奋神经毒性。丙种球蛋白内含有人体内细菌、病毒抵抗力,也可竞争向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明受体,降低免疫细胞对抗体血细胞攻击性[4]。临床研究发现,丙种球蛋白内含有高强度抗人类IL-1以及TNF-α抗体,可中和免疫介质,降低免疫反应。同时此种药物也可防止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其中主要为惊厥、发热、头晕呕吐,也可为患者之后疾病治疗打下重要基础。有研究发现,静脉免疫球蛋白内会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且大量IgG内Fc可和吞噬细胞内Fc受体结合,促使其不和自身抗体、相应细胞因子结合,由于吞噬细胞未被激活,因此机体组织、细胞不会遭到破坏。最终静脉免疫球蛋白可充分发挥其广谱抗病毒、细菌作用,最终起到消炎功能,也有免疫调节和代替效果。联合两种药物治疗时可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因此在缩短病程中十分显著[5-7]。重症脑炎患儿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因此感染会较难控制,但联合用药后,患儿体内抗体可迅速提升,病毒得到直接中和,感染、病毒也获得有效控制,同时药物对惊厥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儿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要要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可形成统计学意(P<0.05)。由于联合用药之后,起效更快,因此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分析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可知,纳洛酮在治疗病毒性脑炎中效果十分显著,有临床应用价值[8]。分析临床疗效可知,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可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两种药物进行治疗时,可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自由基,最终可保护神经细胞,防止发生缺血灌注损伤,纠正患儿体内环境失衡,因此总疗效有显著提升。

\

 
综上所述,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基础治疗基础之上的纳洛酮、丙种球蛋白治疗时,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患儿病程,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张德智,安小勤,等.浅析阿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4):116-117.
[2]张伟,胡玉莲,袁征.菖蒲郁金汤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7):1305-1308.
[3]吴春梅.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5):40-40.
[4]Xia L P,Chen X,Jiang Y.Clinical effect of gamma globulin pulse therapy for abdominal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2016,18(10):988-990.
[5]苏军.神经节苷脂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4):116-117.
[6]祁凤茹,韩素芸,牟爱国,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干扰素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免疫学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7):76-77.
[7]郭新生,易士华.纳洛酮与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12):1646-1648.
[8]康莺歌,常晶,王洁翡.纳洛酮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8):113-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