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乙肝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的导师冷炎教授在治疗乙肝肝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将导师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乙肝肝硬化的病位主要以肝脾为主,“气滞、湿热、血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现将跟师过程中一些临证经验叙述给大家。
关键词:冷炎;乙肝肝硬化;医案;中医药
本文引用格式:孙影杰,王松,冷炎.冷炎教授治疗乙肝肝硬化经验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270,279.
0引言
在慢性进行性肝病中乙肝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任其病情发展,将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且效果也得到了临床证实。本研究是跟师过程中学到的一些临证经验,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1审因论治,圆机活法
我国古代并无肝硬化之说,其属于中医“积聚”、“胁痛”等范畴。冷炎教授强调乙肝的发病机制为湿热疫毒贯穿始终,湿热内蕴,稽留不去,使病情反复缠绵,因此清热利湿之法也始终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病程中,病变的重点在肝脾,随着脏腑功能失调,常累及它脏,如脾虚日久,母病及子,土不生金,可见自汗恶风、少气懒言,声低气怯等症;脾虚则气血化生乏源,心脉失养,可出现心悸心慌、神志改变等。肝病日久,体用失调,势必子盗母气,使肾元亏虚,可见面色黛黑、小便不利、腰酸耳鸣等症。疾病后期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各证型之间相互转化,又可复合为患。
2辨虚实,分缓急
冷炎教授在治疗乙肝肝硬化上主要以疏肝解郁、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主,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证论之。《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治疗中应把握虚实,将攻补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初、中、末三期。疾病初期,盘踞肝脏的湿热之邪使肝络郁滞,常表现为胁痛、胸闷、善太息、苔薄黄、脉弦等,治疗当以疏肝行气为要,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香橼等;病至中期,水湿壅聚,湿热内生,常伴有口苦口黏、阴囊潮湿、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滑等,此时龙胆泻肝汤加减为治疗首选,常用药物:龙胆草、茵陈、豆蔻、藿香等;湿阻血瘀,或气滞血阻,常表现为胁肋刺痛、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等,血府逐瘀汤加减乃常用方剂,常用药物:红花、桃仁、莪术、三棱、川芎等;肝硬化终末期,气血乏源,病久累及于肾,气血肝肾大虚,络滞水停,患者出现腹大如鼓,面黄消瘦,乏力气短等,治疗当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以黄芪、当归、熟地,枸杞,薏苡仁等组成为主。病初人体正气尚强,邪实为主,治疗当以祛邪为法;病中人体正气受损,不可只用祛邪,亦要兼以扶正之品;疾病终末期,人体正气大伤,不可妄用攻伐之品,当使清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临床中要明确其证候之虚实盛衰,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正如《景岳全书》所载:“虚实之治,反若冰炭,若误用之,必致害也。”
3善用下法,邪去正复
冷炎教授在治疗乙肝肝硬化过程中,常用下法,寓意有二:①使邪有出路。湿邪胶着难祛,湿热为患,导致肝病反复难愈,虽有清热利湿之法,但又恐祛邪不尽,留于孔窍之中,故合理应用下法,使湿热之邪有所出,既去了病因之源,又使得气机调达,肝气得舒。②切断肠肝循环[1]。通过下法,通腑实,祛毒素,降低血氨浓度,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
4验案选析
4.1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案
患者李某,男,50岁,因间断性胁痛3年,加重1周来本院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自备肝胆脾MRI(影象号:M005460)提示肝硬化,查肝功能异常。现症:胁痛,胸闷,善太息,食少腹胀,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难解,4-5日1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综合脉证,病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甘草10g,香附15g,川芎10g,胆草15g,瓜蒌10g,厚朴15g,大黄5g。上方5剂,每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二诊:服用上方5剂后,患者胸闷、善太息、口干、口苦明显缓解,大便1-2日1行,黏滞臭秽,在原方基础上加炒白术15g,大黄减至3g,续服5剂。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将原方去枳实、厚朴、大黄,续服5剂。后随访,诸症悉初。
按语:肝主疏泄,肝气不舒,疏泄失职,则导致肝气郁结,可见胁痛、胸闷、善太息。肝郁日久,横犯脾土,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酿湿生热,熏蒸肝胆,故见口干、口苦。湿阻大肠,热炽气滞,故大便难解,数日不下。一诊中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使郁滞的肝气得以舒畅,小承气汤既可荡涤湿热,使大便得解,又使腑气得通气机调达,更缓解肝胆之负累[2-4]。胆草、瓜蒌二味清肝胆湿热,宽胸散结,起辅助之功。后患者大便难解症状改善,减少大黄用量,防止苦寒之品泻下太过更伤脾阳,加炒白术健脾益气,此乃祛湿之源。三诊中,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曾告诫:“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故去小承气汤以防攻伐太过,再服5剂巩固疗效。
4.2肝胆湿热兼血瘀案
患者刘某,男,51岁,因间断性胁部不适,加重10d来本院就诊。患者乙型肝炎病史18年,自备消化系超声(影像号:2019030923)提示:肝硬化。现症:胁肋部不适,口干,口苦,乏力,纳差,阴囊潮湿,小便黄,大便不爽,日1次。舌紫暗,苔黄腻,脉弦滑。综合脉证,病属肝胆湿热兼血瘀。处方:龙胆草15g,栀子15g,黄芩10g,车前子10g,柴胡10g,泽泻10g,生地15g,甘草10g,当归20g,通草15g,大黄3g,桃仁10g,红花10g。上方5剂,每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二诊:患者服用上方5剂后,自述它症均有所改善,仍有乏力、胁肋部不适,在前方基础上加黄芪40g,党参15g,川芎10g,续服5剂。
三诊:患者各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易解,去大黄,续服5剂。后随访,诸症悉除。
按语:肝经分布胁肋部,绕阴器,故肝胆湿热可见胁肋部不适、阴囊潮湿。湿热熏蒸,胆汁上泛,故见口干口苦。“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土壅木郁,肝脾相互影响,导致脾虚,气血化生乏源,故乏力,纳差。湿热下移,故出现小便黄,大便不爽。患者舌质紫暗,可见已有淤血形成,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气滞湿阻,加之气血不足,血运无力所导致。治疗上予以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大黄推陈致新,既使湿热之邪从下窍而出,又可行瘀血[5]。后患者乏力改善不明显,故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又恐阻滞湿邪,故予川芎行气。患者诸症好转,去大黄防苦寒伤脾,续服巩固疗效[6]。
5预后调护
冷炎教授认为,肝硬化患者的日常调护不可忽视。一方面患者要重视生活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切勿抑郁寡欢,以适宜的室外活动锻炼为佳,但不可劳累。另一方面,饮食的营养结构要搭配合理,以低盐、低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饮食为主,生冷、辛辣、油腻之品要少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肝硬化的治疗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7]。
冷炎教授在治疗肝硬化过程中,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论治,灵活用药,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同时,冷炎教授亦教导学生要精读经典,中西贯通,不可偏废[8]。
参考文献
[1]刘铁军.肝病治疗中医“下法”与“肠肝循环”作用机理的探讨[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00:1.
[2]朱雪,王静.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6):103-104.
[3]李士权.浅析中医综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5):137-137.
[4]张轶婷,卢秉久.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硬化常用药对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7(15):77-79.
[5]邹文爽,王汉,熊壮,等.刘铁军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9):71-73.
[6]集川原,王彦刚,郝新宇.王彦刚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验浅析[J].四川中医,2016(12):12-14.
[7]段泽武,靳小磊.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总结与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21):23-23.
[8]高毅,舒劲.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总结与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6(8):758-7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