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腰痛是脊柱骨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约 80% 以上的人在生活中可能出现腰痛,并有 20% 的人可能演变为慢性腰痛,腰痛依然成为人们最常见的疾患之一 , 给广大居民带来巨大痛苦,同时每年消耗着大量医疗资源。骨错、筋出不仅是腰痛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而且是腰痛发生的重要病因,作为中医骨伤科疾病诊疗的特色理论,本文旨在通过”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究腰痛病的论治思路,以期为临床腰痛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骨错缝;筋出槽;腰痛病
本文引用格式:曾斌 , 陈德强 .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论治腰痛病思路探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59):76-77.
1“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渊源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热”等邪阻滞气血经脉,使气机不通、血流不畅、筋脉失养,从而导致筋不束骨,产生骨错缝、筋出槽。《素问·痿论篇》中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黄帝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感邪气不仅阻碍气血运行,而且妨碍筋骨舒利。《难经》中提出:“四伤于筋,五伤于骨”,则表明筋骨紧密相连,伤骨必伤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也认为“脊筋陇起,骨缝必错”。经历代医家努力“骨错缝、筋出槽”理论逐渐完善。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认为:“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表明了损伤后应重视对骨缝的检查。《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中不仅提出:
“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的病因,更提出“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讴楼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的治疗方法,并认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伤科补要》中:“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的认识也超出了单纯脊柱骨折及脱位,其包含了对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的理解。
2腰痛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往往将以腰痛为主症的疾病归为“痹症”、“腰腿痛”、“腰痛病”等范畴。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关“北(背)痛,要(腰)痛”的记载。中医认为“风”、“寒”、“湿”、“热”等邪外感是腰痛重要病机。久居潮湿,或冒雨受凉,或触暑冒湿等导致腰府气机不利,不通而痛。《黄帝内经》中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因肾位于腰的两侧为腰府中物,故肾的盛衰与腰痛的发生关系密切,先天不足,后天耗损导致肾精亏乏腰府失养,不荣而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当病折腰”,表明肾虚是腰痛的病因之一。巢元芳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腰痛因“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博”所致。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努力腰痛理论逐渐完善和丰富,朱丹溪提出“腰痛主湿热,肾虚,淤血,挫闪,有痰积。”《丹台玉案》认为:“有癖血腰痛者,因跌扑坠堕伤及”。《医学心悟》云:“腰痛……有癖血……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对历代医家关于腰痛的论述进行总结,将腰痛归纳为肾虚腰痛、风腰痛、气滞腰痛、寒腰痛、淤血腰痛等。
现代医学并无明确腰痛病名,常常将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脊柱退行性疾病相对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滑脱症等。椎间盘退变是脊椎退行性变的最主要原因已被广泛认可,因间盘改变,椎间隙高度丢失,周围肌肉松弛,从而导致内外源系统不稳,为脊柱退变提供了基础,这种改变往往具有明确的间盘突出、椎体滑脱、韧带骨化等筋出、骨错等表现。但通过观察腰痛患者X及MRI发现部分患者并无明显影像学改变[1,2]。早在1987,Henry Crock[3]提出椎间盘源性腰痛理论,Bridwell[4]认为椎间盘性腰痛是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5]。而到1911年关于腰痛是由关节突关节病变所引起的学说被提出,Ghor mLey[6]进一步将关节突关节引起的腰痛,归为小关节综合征。对于无明确病因及影像学表现腰痛患者现代医学往往将其归为非特异性腰痛范畴,这表明骨错、筋出除有结构性改变外仍具有功能性的损伤。
3“骨错缝、筋出槽”与腰痛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肝脾肾亏虚不仅是腰痛的重要病因也是骨错缝、筋出槽的根本原因。《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如果肝脾功能失调,筋肉失于濡养,则会导致筋肉萎弱松弛,从而引起椎间盘突出、肌肉韧带挛缩等筋出槽表现,又如《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筋不束骨进而又可导致骨错缝。若肾中精气不足,则骨髓不充,骨失所养,则会导致骨弱、骨痿等,继而导致骨结构及力学结构改变,引起椎体失稳、关节紊乱、骨质增生等“骨错缝”的表现。肝脾肾亏虚导致筋骨失养,继而引起筋肉骨系统的失衡是引起骨错缝、筋出槽的根本原因[7]。筋出槽,骨错缝是腰痛病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而痛,骨错缝、筋出槽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及加重腰痛,同时机体气化不利筋骨失于濡养也能够加重病情,加速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代研究认为脊柱稳定依靠内源性稳定系统、外源性稳定系统和神经调节稳定系统的支撑[8]。椎体周围肌肉是外源稳定的关键[9],而椎体、小关节、间盘则是内源性稳定的基础[10],而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导致了脊柱内外源性稳定系统失衡从而加速脊柱退行性改变。骨错缝、筋出槽也是腰痛病的临床表现,腰痛相关疾病的出现往往会伴有筋出槽,骨错缝[11]。临床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后凸畸形、棘突偏歪等“骨错缝”范畴的改变,同时间盘突出后也往往引起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以及腰深部小肌群位置变化等“筋出槽”表现[12]。分析25000例腰椎间盘突出X线发现90%以上患者存在脊柱曲度改变、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骨错缝”表现[13]。
4“骨错缝、筋出槽”理论为手法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骨错、筋出导致腰背部的气机失调、气血筋脉不通,筋骨关节不利,临床上只有使骨正、筋回以通条气血经脉运行,恢复机体正常活动,才能有效减轻疼痛的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骨错、筋出、筋骨失和,引起脊柱内外源稳定系统失衡加速脊柱退变,故只有使骨复位,筋回槽,从而恢复原有脊柱稳定性,进而减缓退变减少相应症状的发生。通过手法复位不仅可以通条气血,舒利筋骨,以减轻腰痛症状,而且可以恢复脊柱稳定减轻退变减少腰痛的发生。临床应用手法治疗腰痛相关疾病往往能够获得理想效果[14-15]。
5“标本兼治”是“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内在要求
中医认为腰痛病与“骨错缝、筋出槽”的发生其根本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现代临床则认为椎间盘的退变是脊椎退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单纯手法治疗不能解决肝肾亏虚的根本,无法逆转椎间的退变,单纯手法治疗后往往会出现较大复发的可能[16],必然重复康复—复发—再康复的过程,给患者带来疼痛的同时也增加医疗负担。而且骨错、筋出的结构改变也表明单纯补肝肾,强筋骨治疗而不纠正骨错、筋出改变势必临床效果不佳。故临床在治疗腰痛病时应坚持“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在给予手法治疗恢复骨错、筋出的同时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综合方法调补肝肾以壮筋骨。
6功能锻炼是“骨错缝、筋出槽”必然选择
临床上部分患者出现腰痛、腰酸、活动不利等症状,而无明显筋出、骨错的影像表现,表明疾病往往处于功能性的“骨错缝、筋出槽”改变的过程,处于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此时通过功能锻炼增强筋力、发挥宗筋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改善筋骨的功能性损伤对于减轻症状及预防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发现科学的运动和锻炼能够改善骨质[17],通过习练八段锦能够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18]。而且腰背肌锻炼配合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而且能够减少复发[19]。现代医学认为椎间盘作为脊柱内源性稳定系统的主要部分,其退变导致内源稳定系统失衡进而引起外源性稳定的失衡,故通过功能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外源性稳定性能够促进内源性系统的稳定。脊柱三亚系模型理论认为通过两个亚系功能增强能够代偿一个亚系功能减退从而保持脊柱稳定[20]。作为被动亚系,内源性的稳定可以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外源稳定来改善,从而消除“骨错缝、筋出槽”赖以发生的力学基础,防治疾病的复发。
7总结
“骨错缝、筋出槽”即是腰痛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也是腰痛病的临床表现,为手法治疗腰痛病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手法治疗能够使骨正、筋回从而恢复正常气血运行,恢复脊柱稳定性。但肝肾亏虚、筋骨失养的根本病因也决定了单纯手法治疗必然重复康复—复发—再康复的过程,只有标本兼治在手法解决骨错、筋出的同时给予补肝肾、强筋骨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骨错、筋出的反复发生,防止腰痛再次发病。同时“骨错缝、筋出槽”不仅是结构的改变,而且必然具有功能改变的内涵,所以不管是恢复脊柱稳定,还是恢复筋骨功能,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都是必要选择。通过锻炼增强肌肉力量不仅可以代偿内源性失稳,而且可以增强宗筋束骨利关节作用防止骨错缝。功能锻炼治疗筋出、骨错导致的腰痛也符合中医伤科“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内在要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就提出“脊筋陇起,骨缝必错。”表明伤骨必伤筋,练骨必练筋,筋附于骨是骨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通过功能锻炼不仅能够增强筋对骨的束缚力,而且能够改善骨的质量,是筋骨并重理论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体现。而动静结合理论虽然要求在急性疼痛早期应卧床休息,以利于炎症的消退[21],但同时也强调后期应通过功能锻炼恢复筋骨功能活动以促进疾病恢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宋宝珠.1000例腰痛的X线片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S1):53.
[2]郝天然.下腰痛患者腰背浅筋膜水肿的MRI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03):181-183.
[3]Crock HV.Internal disc disruption.A challenge to disc prolapse fifty years on[J].Spine(Phila Pa 1976),1986,11(6):650-653.
[4]Goodkin R.The textbook of spinal surgery[J].JAMA,1997(18):1-10.
[5]Goldthwait JE.The lumbosacral articulation:an explanation of many cases of lumbago,sciatica and paraplegia[J].Boston Med Surg J,1911,164:365-372.
[6]Ghor mLey RK.Low back pai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rticular facets,with presentation of an operative procedure[J].JAMA,1933,101:1773-1777.
[7]范莉丛,于海波,刘永锋.从肝脾肾-筋肉骨平衡论治“骨错缝、筋出槽”所致颈性眩晕及其临床思考[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8):1403-1404,1411.
[8]何百祥,鲍刚.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神经外科手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02):157-160.
[9]段俊峰魏.脊椎病因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0]但晶.颈部肌群静力增强练习对颈椎病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
[11]莫灼锚,张人文,唐树杰.“骨错缝筋出槽”、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退变性疾病关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2):2970-2972.
[12]范志勇,郭汝松,李振宝,等.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技术规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9):11-14.
[13]方鹏,常万松,郝润春,等.X线机、CT设备联合应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评价[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03):72-73.
[14]武栋.改良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OL].中国民间疗法,2019(06):25-26.
[15]黄大智,蔡萍,戎宽,等.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19,31(01):41-42,46.
[16]ZHANG Y,TANG S,CHEN G,et al.Chinese massage combined with core stability exercises for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omplement Ther Med,2015,23(1):1-6.
[17]徐超.运动锻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4):6139-6141.
[18]高峰,袁松,刘娜,等.八段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康复学报,2018,28(04):13-17.
[19]王刚,周劲松.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32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07):78-80.
[20]张文韫,冯艳,殷宝媚,等.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2):137-139.
[21]郭彦涛,杨少锋,邓博“.动静结合”理论在腰背筋膜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8):33-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