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9 10:0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近1年收治的120例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红蓝光联合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疼、红斑、面部水肿是两组患者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7%和10.0%,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可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红光;蓝光;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张颖.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100+102.

0引言

面部痤疮是皮肤科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该病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及生活质量[1]。近年来红光、蓝光物理疗法在临床治疗面部痤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为进一步评价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现做如下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120例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7-36岁,平均(22.6±1.4)岁,病程3个月至4年,平均(1.2±0.4)年,病情程度分级:I级17例,Ⅱ级26例,Ⅲ级17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6-33岁,平均(22.2±1.4)岁,病程2个月至6年,平均(1.6±0.2)年,病情程度分级:I级20例,Ⅱ级25例,Ⅲ级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丹参酮胶囊(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3020110),1000 mg/次,3次/d,同时给予外用异维A酸凝胶(哈尔滨大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38),用药前先清洗面部,干燥后将药物涂于患处,2次/d,4周为一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红蓝光联合治疗,选用英国美光仪器公司生产的欧美娜红蓝光光动力治疗仪,面部清洁后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佩戴专用护目镜,将LED光源板置于距患者面部5 cm处进行光照治疗,光斑控制在15×25 cm,红光波长设定为635 cm,输出强度105 mW/cm2,光照剂量126 J/cm,蓝光波长设定为415 cm,输出强度40 mW/cm2,光照剂量48 J/cm,红蓝光各交替治疗1次,20 min/次,2次/周,共计治疗8周。

1.3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根据患者面部皮损消退率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皮损消退率=(治疗前总皮损数-治疗后总皮损数)/治疗前总皮损数[3]。皮损消退率≥90%位痊愈,皮损消退率在60%-89%为显效,皮损消退率在20%-59%为有效,皮损消退率<20%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略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0%,但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

 

3讨论

寻常痤疮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其中皮脂腺毛囊导管角化过度、皮脂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免疫因素、性激素水平、遗传因素以及饮食因素均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4]。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抑制皮脂腺功能、抗雄性激素、抗毛囊角化等药物为主[5],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治疗过程中容易复发,且长期治疗患者会出现药物副反应。

近年来物理疗法在临床治疗面部痤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采用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后患者的面部皮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略低于段紫钰[6]的研究结果(93.0%),此外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头疼、红斑、面部水肿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患者能够耐受,未影响治疗进行。

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以及宿主的炎症反应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痤疮丙酸杆菌代谢可产生大量内源性卟啉,蓝光治疗可激活粪卟啉,产生光毒反应,转换成毒性单态氧,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进清除皮肤痤疮[7]。红光可刺激巨噬细胞等抗炎细胞产生,从而起到较好的抗炎效果,诱导新生胶原的表达[8],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联合蓝光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面部皮损消退。

参考文献

[1]谢圣影,梁兴伦.消痤汤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18,40(9):2112-2114.
[2]林风云,罗易,杨洁芳.红蓝光联合他扎罗汀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9):990-992.
[3]苏慧.红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8,31(16):95-96.
[4]张海龙,江丽君.红蓝光联合异维A酸胶囊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6):73-75.
[5]赵敏.红蓝光照射联合透明质酸敷料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1):2533-2534.
[6]段紫钰,李振鲁,张守民,等.红蓝光联合药物治疗面部寻常痤疮[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6):109-111.
[7]曹娜.红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11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4):24.
[8]谭鑫.红蓝光联合治疗与单纯蓝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对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5):206-2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