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加剧,骨折的病例数也在逐年增加,在我国每年大概有440万人出现骨折。当前临床多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较大,且极易感染,骨愈合的难度也比较,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压力和经济负担。而微创复位固定手术具备创伤小、安全性高、康复快以及费用低等多种优点,近几年,已经逐步发展成为骨科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和目标,使用这种方式对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康复速度较快,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庭的医疗负担,本文就骨折微创复位固定为方向,对相关医疗设备、器械以及技术的最新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骨折微创复位固定;骨科;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袁晓光.骨折微创复位固定的最新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32-33.
The Latest Progress on Minimally-Invasiv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Fractures
YUAN Xiao-guang
(Xiagezhuang Central Hospital of Liaxi City,Laixi Shandong 2666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oming of the aging time,the number of fracture cas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In China,there are about 4.4 million fractured people every year.Currently,patients with fractures are mostly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However,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 will bring large trauma,difficult bone healing and is highly prone to infection,causing severe pressure and economic burden to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Minimally-invasive reduction andfixation surgery has advantages such as small trauma,high safety,quick recovery and low cost.In recent years,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hot spot and target in the study of orthopedic treatment.This treatment method can accelerate recovery,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medical burden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In this paper,the latest progress of relevant medical equipment,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ies of the minimally-invasive reduction andfixation of fractures is analyzed.
KEY WORDS:Minimally-invasive reduction andfixation of fracture;Orthopedics;Development
0引言
《黄点内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医学著作,该书就给中医骨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世医得效方》当中也描述过脊柱治疗方式。唐代蔺道人提出了可采用小夹板对骨折进行外固定,并且一直延用到现在。明代的朱櫹先生则提出了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该报导比西方还早了400多年。1921年的美国医师George W Van Gorder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中国第一个西医骨科室。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内固定材料与的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很快便成为了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而近几年,骨科手术微创化则成现代骨科医师以及患者们的共同追求[1]。
1影像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
X线的应用使现代骨折诊断更准确、更直接检查,该诊断方式开创了现代骨折诊断的全的新纪元。上世纪70年代末期,CT技术问世并很快被引入到中国,CT诊断技术的应用让临床骨科发现了X线诊断中的不足,例如采用X线对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患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就不甚明显。1983年MRI被引入骨科临床诊断,大幅度提高了骨折诊断的敏感性。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C型臂、G型臂以及O型臂等技术陆续在骨科手术中应用,这些技术可以让医生在不切开状态下对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进行准确的了解,为现代骨科微创手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此外,骨折手术中引用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全面提升了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和安全性,当前影像与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当前骨折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2-3]。
人体脊柱与颈椎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椎弓根的变性较大,如果采用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的发生率非常高,而且可能会损伤到患者的神经血管损伤,其中受到损伤风险率高的即椎动脉与脊髓神经的损伤。而相关研究显示,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在脊柱外科术当中第一时间获得三维影像导航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操作依据,进而有效防止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可以确保脊柱骨折微创治疗的安全开展。骶髂螺钉则临床中骨盆骨折脱位治疗最为常用的一类装置,但是传统的骶髂螺钉置钉与投照技术,X线的暴露非常大,手术操作相对困难,且置钉通道也比较窄,极容易造成神经、血管以及盆腔等脏器损伤,损伤风险可达到2~15%,临床疗效不甚至理想。而采用S1椎弓根轴位投照技术开展治疗,不仅操作更加简单,且手术的安全性更,置钉的通道可扩大到2.8倍,有效降低了患者血管神经的损伤风险,这使得该项技术被医学中称之为“终结投照角度、魔幻式的通道”[4]。
2闭合复位相关技术
闭合复位对于骨折微创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闭合复合是手术的前提与关键。当前骨折闭合复位多数是采用牵引、导向两类装置进行,但是传统的牵引方式和装置,其牵引的角度与方向和机体机械轴线并不一致,违背了人体正常的肌肉运行轨迹,牵引时常会导致骨折端出现旋转、成角或者侧方移位,且牵引力线和患者下肢机械轴线处于30°夹角,因此,只能对重叠移位进行纠正,而对侧方移位较为严重患者,复位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国的张英泽教授经过系列的解剖、生物力学以及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与血运为特征等多方面的临床研究,构建出了生物力学、肌肉的正常运行轨迹和骨折端移位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顺势牵引复位”理论,已研制出了更符合人体生物机械轴线、肌肉及软组织运行轨迹的长骨骨折快速牵开复位器,这种复位器将骨折端作为中心,分别向两侧进行牵拉,牵引力线和下肢机械轴线完全一致,牵引的力量则可达到传统皮牵引术20至30倍,能更好的保护患者的骨折端骨和软组织本身的生物活性,可确保患者骨内淋巴管道的通畅和回流[5]。此外,远端牵引的弓连接位置能进行自由旋转,可以对骨折旋转移位情况进行充分纠正。而针对残留下的侧方移位情况,该方式又可以经由侧翼钉孔向移位骨折处置入顶棒,通过顶压骨折端达到复位的目的,故该复位器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粉碎骨折、陈旧性骨折等复杂性较强的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同时也实现了采用牵引床无法进行复位的股骨远端、胫骨平台以及胫骨远端等骨折类型的闭合复位和微创固定,手术可完全在关节外完成,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有效降低了关节内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6]。
脊柱、锁骨这类骨骼由于解剖形态特殊,骨折后闭合复位困难,既往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经皮球囊扩张技术及锁骨复位器的出现解决了此类骨折的闭合复位难题。对于股骨颈骨折、桡骨头骨折等这类骨折,近端骨折块较小,活动性大,部分骨折不能依靠牵引或手法整复获得满意复位,骨折不愈合、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经皮克氏针撬拨辅助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7-8]。股骨头干三维互动技术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时,向股骨头内置入1-3枚克氏针,将克氏针作为操作杆控制骨折近端,三维互动复位骨折,打破了远端对近端的骨折传统复位原则,可显著提高骨折的复位质量,降低了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率。此后,该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桡骨头骨折,同样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 微创固定装置技术
微创固定是现代骨折微创手术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工业材料与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微创复位技术与相关的固定装置越来越多。LISS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股骨端以及胫骨近端等骨折微创治疗中,但是因为钉孔都是锁定孔,难以进行加压固定,而且应力较为分散,极容易出现断钉、断板等情况,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而自定位微创应力分散接骨板,又称为China-LISS,该治疗方式所用的螺钉孔都是结合孔,既可以锁定以可以于加压内进行固定,而具备应力分散设计,抗疲劳强度更加强大,且抗扭转、抗压及抗弯曲刚度较好,大幅度降低了断板、断钉等问题的发生率[9]。
髓内钉技术就是微创内固定装置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该技术主要是从患者远离骨折部位进行髓腔穿入,不会对患者骨折周围的软组织造成损伤。和传统髓内钉技术相比,孙家元等人研制出的尾丝髓内钉不仅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而且取钉更加方便。当前髓内钉导丝置入装置“金手指”,不仅推力小,而且没有旋转功能,面对骨折移位过大的患者穿钉复位效果不甚理想。张英泽教授等人研发的“金钥匙”髓内复位器,其复位杆则具备360°旋转复位头,可以在0°到45°的范围内对导丝方向进行调节,并利用机械力对导丝推进方向进行合理的控制,推力可达到普通“金手指”的3至5倍,有效避免了粉碎骨折或牵引后骨折后残留移位的问题,不仅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10]。
骨盆和髋臼骨折脱位在临床中也比较多见,其发病原因主要受到高能量暴力刺激,在全身骨折总比例中大约占到了2.3~3.9%。对于这类骨折,若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而且治疗残疾的机率也非常高,加上常规内固定方法治疗的局限性较,无法进行安全微创治疗,因此,复杂骨盆和髋臼骨折脱位骨折的治疗一直骨科临床中的一道难题。张英泽等[6]要经过研究得出,采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治疗骨盆骨折,其更接近骨盆后环解剖与生物力学特性,可于骨折两侧髂的后上嵴位置作切口,将连杆和套筒作连接使其成为整体,再将皮下隧道置入,通过C型臂状态下进行旋转套筒复位骨折的分离移位与压缩;该手术方式不仅具备较强的固定作用和伸缩性接骨板,而且操作方式更加简单,可直接采用微创手术进行置入,避免预弯操作,打破传统接骨板具有缺点,不仅治疗效果理想,而且患者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机率非常低[11]。而针对于髋臼骨折脱位,张英泽等人则认为可以使用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这种治疗方式可以使固定面积加宽,并且镙孔方向和接骨板的长轴呈现于垂直状态,螺钉方向的控制容易,可以准确避开髋臼危险区,减少手术时间,同时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
4 结语
总之,从骨折治疗的发展史来看,微创复位固定的理念和技术当前已经发展成现代骨科临床研究的潮流,各项有着的技术与装置也在飞速发展,并且在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更多的骨科手术都能够不切开或少切开的情况下实施,骨科微创内固定也将成为骨科临床治疗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 苗旭东.微创技术治疗跟骨骨折进展[J].中国骨伤,2018,31(07):591-593.
[2]肖立平,李志,邵培.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6):100-102.
[3]袁柳松.微创锁定接骨板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对比[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02):90-91+119.
[4]赵志强,闫鹏飞,牛珊珊,赵鹏举,何巍.微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03):254-257.
[5]王雷,王孝辉,沈素红,李无阴.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肢体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11):1740-1743.
[6]李佳,张飞,张英泽.骨折微创复位固定的最新进展[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7,2(02):111-113.
[7]江涛.改良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2):81-82.
[8]谷锐,周伟娜,石利涛.传统切开复位术与经皮微创钛缆内固定术在髌骨骨折中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04):410-411.
[9]郑勇,王剑,刘先齐,冷通国,李茂生,赵建军,林洪伟.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06):796-798.
[10] 吴建军.比较切开复位与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Pilon骨折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02):55-57.
[11]邱文奎,苏振炎,张益宏,胡维信,曹亚伟.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对比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03):197-2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