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实验室内涵建设各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本地区各高校实验室内涵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对各高校进行的内涵建设提升途径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医学实验室;内涵建设;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马微,殷晓宁.地方高校医学实验室内涵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249-250.
0引言
随着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作为地方高校,培养的更多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依赖于实验室,实验室的内涵已经演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高低[1-2]。因此,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实验室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提升其管理水平,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室内涵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科研梯队建设和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就医学实验室来说,重点涵盖实验室的特色与发展方向、科研团队结构与医学类科研人才培养、团队绩效考核体系、团队文化建设与管理模式[3-4]。张家口市目前有本科院校三所,其中两所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均为医学类实验室,近几年随着学校发展建设,在硬件投入上不断加大,均配备了比较高端、精密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良好,但是在管理理念更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专业人才培训及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特色打造等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甚至制约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
1本地区高校医学类实验室内涵建设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力度大,管理力度小,重视硬件设施配置,忽视软件建设。各学校都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上下功夫,学校的建设经费一般比较充足,各种大型先进设备配置较完善,但是设备引进后出现了使用率低,维护不当、损坏维修困难等问题,与之相配套的药品、材料存放不当、过期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5]。虽然建设水平有很大提升但是远没有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至于虽然各校实验室申报和建设的种类和数量不少,但能充分实现预期建设、研究目标的不多;甚至有的仅仅用来参观展示、应对检查、演示操作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应用于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
(2)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进行,互相孤立。使得设备、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重复购置、浪费严重和资源短缺情况兼具[6]。再加上地方高校起步低,研究实力弱,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科研人才紧张,实验室功能单一,设置规划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没有有机结合,管理松散,资源和人力均存在浪费情况,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达到“学习-实践-研究”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工作的进展。
(3)团队建设水平低,研究方向纷杂,特色打造不足,各实验室在申报项目时方向分散,注重短期效益,缺乏一系列长期深入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整体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验证性的实验居多,原创性的研究少,成果的转化能力弱。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管理运行模式落后,缺乏研究创新的积极性。
(4)校内各学科实验室建设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程度低。由于实验室在建设时经费来源途径多样,涉及到不同院系、专业、学科、教学、资产等多个部门。各系统、部门间在建设前期互不沟通协调,存在重复建设情况;在使用时不能充分共享,存在浪费和资源不足的情况;同一专业实验室内部也存在资源利用分散的情况,比如,教学类实验室使用率高,管理较为有序,但配置的资源相对较少,仪器设备较为低端,很难满足学生创新探索需求,而研究型类实验室配备的设备虽较为高端,但使用率低,又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维护、维修难度大。
(5)实践教学管理落后,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思维仍普遍存在,教学及管理部门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及考核,对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虽然医学类实验室在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体系等多个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在形式上实践课程往往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一部分来开展,缺乏独立设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材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制定等方面更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课程外的实验项目开放还显不足,实验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有待提高,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也缺乏较为合理的标准。这都影响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已实行的实验室内涵建设探索途径
(1)积极推进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打破原来的按专业或教研室设立的单一功能实验室,成立统一的实验中心,实行院校两级管理,建立综合的功能型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利用校内的资产管理系统,整合各实验室的资源,提高场地、模型、仪器、设备、材料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透明管理。各实验中心资源共享,可以互相借用、调配,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开放,同时和实验中心的网站结合,实现网上预约管理,开放运行,既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7]。
(2)积极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依托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大胆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利用无线智能高仿真模型、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综合模拟实验室等,尽可能的让实验室和临床场景贴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开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实验中心网站和开发网络在线课程,把实践课堂放到网上,通过病例讨论,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等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实践”到“综合实践”再到“研究创新实践”,改变传统的医学实验绝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的状态;以各种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大赛为推手,加强创新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发设计,多方位满足当今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发挥区域优势,明确研究方向,打造研究特色。尤其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要根据本专业及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结合自身条件,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明确目标定位,进行重点突破,如围绕2022冬奥会的冰雪运动损伤、冰雪产业发展等的研究,就是依托地域优势,打造的特色研究方向。另外对自身传统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创新突破也非常重要,立足国际前沿发展的同时更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优我创。
(4)不断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引进,打造专业实验教学及管理队伍。人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尤其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医学科学的飞快发展,在各高校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完善的今天,实验室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既要有较高的学历和研究水平;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和较强动手的能力。张家口市各高校实验室均采取硕博人才引进、针对性的短期学习、多层次带教培养、定期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实验人才的水平,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实验人才队伍。
3结束语
目前实验室的建设正在由扩张场地规模、增加仪器设备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新形势下,认清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室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内涵发展模式转变的前提[8]。通过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特色打造、专业实验教学及管理队伍的建设等途径,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内涵式发展水平和速度,提高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各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颖,司艳红,郭守东,等.地方医学高校重点实验室内涵建设与科研创新团队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2(2):41-42.
[2]戴克林.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31):32-35.
[3]陈一女.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3-46.
[4]赵辉,杨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发展,2008,4(6):118-119.
[5]魏绍亮,焦锋,程奉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2):275-276.
[6]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等.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39-142.
[7]余建潮,叶秉良.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内涵式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182-185.
[8]曾飞,堵俊,度巍.地方本科院校交通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80-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