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现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5:05: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综述了乳腺炎的治疗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现状;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汤凯莉.哺乳期乳腺炎治疗现状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105-106.

0引言

哺乳期乳腺炎是妇产科常见的疾病。大多数乳腺炎患者是初产妇,分娩后发病3-4周[1]。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获得营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母乳喂养的失败有多种原因,哺乳期乳腺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不仅会对产妇本身的身体状况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直接导致新生儿无法获得母乳[2]。本文旨在研究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

 
1病因病机

1.1中医病因病机


在传统中医中,乳腺炎一般表现为产后不规则饮食和情绪不稳定,导致胃热肝郁,热结乳络[3]。哺乳期乳腺炎属于中医“乳痈”类,具有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临床特征。《外科冯氏锦囊秘录精义》指出,引起乳痈的原因是肝气不舒,肝郁胃热,经络阻滞,气滞血瘀,瘀久成痈,甚至热肉腐烂。并提示哺乳期产妇的饮食起居、情志、甚至体质都可能会引发哺乳期乳腺炎[4]。总而言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由母乳沉积,胃热积聚,导致经络阻塞,气滞血瘀,邪热积聚成脓,给产妇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对正常母乳喂养造成障碍,也同时影响婴儿的营养[5-6]。

1.2西医病因病机

乳腺炎是因为乳汁堵塞,导致乳汁淤积在乳房无法排出。它将促进侵入性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侵入性细菌可直接侵入乳腺导管直至腺小叶并引起感染。初产妇通常在分娩后1个月发生,因为初产妇缺乏哺乳经验并且不注意乳头卫生。此外,乳头撕裂或裂开,细菌沿淋巴管的侵入也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一般高发期是分娩后的六个月[7],6个月后婴儿的乳牙已长出,吮吸时可导致乳头容易损伤,乳头损伤与哺乳期乳腺炎密切相关。在乳头损伤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母乳喂养困难,乳汁沉积,腺泡中的压力增加,并且可能增加输乳管的上皮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乳汁进入结缔组织并形成初始的无菌炎症。乳汁是细菌的最终的培养基,由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入侵后导致[8]。

2治疗概况

2.1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小,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且改善症状,而且患者的医从性较高。中医治疗以托毒消痈、益气和营为主要方法,中药功效主要以疏肝和清热为主,并伴有活血散结。该疾病的早期症状是乳房肿块,伴有疼痛发红,并且没有脓形成,属于肝郁胃热型,治疗时,以理气疏肝、解毒清热、软件活血为主[9]。


\

 
王争艳[10]等人采用中医无创治疗(中医手法排脓+中药汤剂+口服常规抗生素)为中医治疗组,肿处切口引流治疗。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891,P<0.05)。实践证明,中医无创治疗不仅可以显着改善哺乳期急性单纯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乳房疼痛和乳汁分泌、显着缩短发烧时间,还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率,减少乳瘘的发生率。周毅[11]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四逆散口服,每日一次,煎汤400 mL,早晚各1次,配合消肿解毒膏涂抹。对照组每天一次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5.0g加生理盐水250 mL。两组疗程均为1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发红,疼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喂养天数,IgG,IgM、IgA、IL-8、WBC、CRP、ESR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指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刘庆义[12]选择急性乳腺炎早期治疗组,采用芍药瓜蒌甘草汤组配合中医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仅用中医手法排乳和中药外用。使用该药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着提高,有效率高达100.00%。研究表明,芍药瓜萎甘草汤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消肿通乳的功效。

关于中医外用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始终坚持“以消为贵”的治疗原则。曹蓓蓓[13]认为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缩短母乳喂养期乳腺炎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和炎症消失时间,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她采取两组病人以抗炎、缓解症状为基本治疗,对照组常规综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远红外线治疗,穴位按摩和中草药内服。3~7 d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2.8%(P<0.05)。胡俊艳[14]等人观察了六步奶结疏通法,用于治疗乳汁淤积。此文回顾性分析该院使用6步奶结疏通术治疗的358例母乳淤积症的临床资料。治愈353例(98.60%),无效5例(1.40%)。经过一次手法治疗,治愈316例,占88.27%,有效37例,占10.34%。事实证明,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可行措施可以是六步奶结疏通方法。

2.2西医治疗

哺乳期乳腺炎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和乳汁沉积引起,为产后女性的常见病,它常常导致停止纯母乳喂养[15]且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乳汁淤积的促进下发生的。其原因是:(1)乳头太小或内陷,妨碍母乳喂养,孕妇在出生前不能及时纠正乳头内陷,宝宝难以吸奶;(2)乳汁过多不能排空,妈妈不能及时清空多余的乳汁。(3)乳腺导管堵塞,乳腺导管炎症,肿瘤和外界压迫,胸罩脱离纤维也可阻塞乳腺导管。当细菌侵入乳头时,宝宝很难吸吮乳汁,这很容易导致乳头周围的损伤。此外,宝宝经常含乳头睡觉,宝宝的口腔炎症直接侵入并扩散到乳管,然后扩散到乳腺,引起化脓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可导致急性化脓性感染。西医的大多数临床治疗都是单一的抗生素治疗,经常使用青霉素或阿奇霉素,它们对病原体多数有效[16]。

黄珊[17]和其他人探讨了地塞米松贴剂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是基于甲硝唑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地塞米松局部治疗,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未回乳率明显高于环丙沙星组,证明地塞米松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可有效促使患者恢复泌乳。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作用,并通过抑制炎症部位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积聚来减少患者的炎症反应。它还抑制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酶体酶的释放,以及炎性化学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由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有助于减少和预防组织炎症的反应,抑制浆细胞的浸润和纤维组织的增殖,并使乳房脓肿缩小。而且,它可以通过热外敷均匀地渗透到乳房病变中,并且可以有效地作用于病变和周围组织,从而进一步减少对乳腺导管炎症的损害。避免发生乳汁回流,减少溢液,减小肿块,减少肿胀。综上所述,应用地塞米松可减少哺乳期回乳的发生,改善母婴喂养。

郭万桃[18]等人研究了利美达松贴敷治疗急性乳腺炎,证明其能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减少乳房组织的肿胀,促进乳汁的顺畅排出,结块消散,大大缩短了病程。利美达松因为其有炎症趋向作用可以更好的控制炎症组织,在消肿方面,对急性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水肿也具有很好的消肿效果,因此通过利美达松贴敷治疗,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程可以得到更好的缩短,其具有的优势较地塞米松大。利美达松具有与地塞米松相似的作用,能分解活性物质的前体,它是一种地塞米松棕榈酸的脂质体乳剂,人体的防御机制视其为异物,导致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当白细胞趋化作用,进入含有炎症的组织时,它在白细胞酯酶的作用下缓慢水解成活性地塞米松。该药物吸收缓慢,半衰期长,可达24小时,具有炎症倾向,对红肿热痛等明显部位有持久作用。由于该药物针对炎症组织,它增加了炎症组织中药物的浓度,局部作用增强,全身效应减弱,因此很少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实践证明,利美达松对急性炎症有特殊亲和力,对于哺乳期间的急性炎症,它具有迅速解决水肿的作用。它具有抑制炎症介质反应的明显趋势,因此可以有效控制哺乳期乳房的急性炎症。

哺乳期乳腺炎不仅仅是细菌感染,还与各种原因引起的乳汁不通畅,乳汁过多等因素相关,目前抗生素治疗是西医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19],乳腺的炎症性疾病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耐药性在青霉素、红霉素以及克林霉素中很高,可以看出,乳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不能使用青霉素、红霉素或克林霉素作为首选药物。而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四环素、呋喃妥因、利福平等药物敏感性较高,可以考虑根据病情选用。对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建议用苯唑西林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20]。

2.3外科治疗

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治疗主要采用传统的切开引流法,治疗效果肯定。然而,传统的切口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术后换药麻烦、住院时间长、伤口愈合缓慢导致影响乳房持续母乳喂养和后期乳房伤口愈合以及乳房的外观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微创手术已被用于治疗脓肿。然而,微创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脓液引流不够顺畅,感染病灶残留可引起炎症复发;微创旋转切割器的成本很高,这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弥补上述治疗的不足,有研究[21]在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时,采用外科微创配合中药口服加外用的方法,62例患者(小切口切排法加中药42例、穿刺抽脓法加中药20例)中,治愈率为100%,疗效显著。在治疗乳腺脓肿时,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彭翌[22]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加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疼痛、瘢痕长度和换药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微创手术,能够彻底清除脓肿分隔和坏死组织,同时尽可能地避开血管,减少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连续负压引流可以加速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缩短残余腔的闭合时间。由于手术切口小,治疗期间无需频繁换药,对患者造成的疼痛感轻。Kang[23]比较了普通穿刺和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引流对哺乳期乳房脓肿的影响,实验证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Mammotome微创术的引流时间以及愈合时间明显的短于普通穿刺时间,进一步阐明微创术在外科治疗方面的地位。

3小结

综上所述,哺乳期乳腺炎作为产后妇女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它不仅导致乳房脓肿的形成,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当效果不明显时,中医治疗作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得比单纯西药方案更显着的临床疗效,严重时可以选用外科微创治疗配合中药内服的方法,以保证患者在最有效的治疗情况下让患者取得最有益的疗效,且值得在分娩前推广普及,其结合了中西医治疗的优势也是当今最流行的治疗趋向。通过探索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取长补短,目前对于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尹丽侠.加减瓜蒌牛蒡汤配合排乳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8(15):68+67.
[2]王慧斌,肖华,江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01):57+59.
[3]邱东升.解表通络法对哺乳期瘀积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4(20):525-526.
[4]孙晓颖,李欣,李可心,等.哺乳期乳腺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2):5236-5239.
[5]沈镇宙,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76-77.
[6]Berg WA,Cosgave DO,Dore CJ,et al.Shear-wave elastography improves the specificity of breast US:the BE1 Multinational study of 939 masses[J].Radiology,2012,262(2):435-439.
[7]高霞,吕钢.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治疗策略[J].广东医学,2015,36(20):3210-3212.
[8]Dener C,Inan A.breast abscesses in lactating women[J].World J Surg,2003,27(2):130-133.
[9]谭利宽,杨越.中西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8,31(20):38-41.
[10]王争艳,甘玉霞,宋发荣.中医无创疗法治疗哺乳期急性单纯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4):109-111.
[11]徐苗苗,林祥,朱雪琼,等.四逆散加味配合外敷消肿解毒膏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1):1316-1319.
[12]刘庆义.芍药瓜萎甘草汤对急性乳腺炎早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3]曹蓓蓓.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1):25-27.
[14]胡俊艳,赵春英,郑洁,等.六步奶结疏通法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可行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484-2485.
[15]林晓茹.哺乳期乳腺炎菌群失调的发病机制研究[J/OL].海南医学院学报:1-8
[16]崔振香.中西医联合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78.
[17]黄珊,余丹峰,钟旋,等.地塞米松贴敷治疗对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回乳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60-61.
[18]郭万桃,赵海军,宋利芳.利美达松贴敷治疗缩短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病程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6):2447-2449.
[19]张景辉,叶秋英,张经纬,等.100例乳腺炎症性疾病的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9,48(04):681-682+685.
[20]董明春,叶光荣,张伟.抗生素联合强的松治疗急性脓肿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CD4+/CD8+比值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95-99.
[21]李琼,薛晓红,张馨月,等.外科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J].河南中医,2019,39(03):438-441.
[22]彭翌,黄晓曦,王红玫.微创旋切加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06):64-66.
[23]kang Y D,Kim Y M.Comparison of needle aspiration and vacuum-assisted biospy in the ultrasound-guided drainage of lactational breast abscesses[J].Ult rasonography,2016,35(2):148-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