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治疗,观察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板间植骨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态。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明显小于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2.3±0.2)°明显小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92.6±1.7)mm、椎体后缘高度(96.5±2.2)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显著(P<0.05);③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54.72%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有效率33.96%差异明显(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板植骨术联合应用与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性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间植骨术;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胡志军.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89-90.
0引言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在社会经济及交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骨折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1]。椎体在轴向暴力作用下极易出现粉碎性或断裂性骨折,且多数合并存在椎体后椎管狭窄、马尾神经及脊椎前中柱受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科学合理的脊柱内固定、脊柱减压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2]。现就我院210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8例;年龄26~68岁,平均(42.8±0.2)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30例、其他原因11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7例;年龄22~66岁,平均(42.2±0.6)岁;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30例、其他原因1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选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板间植骨联合治疗方案,在患者仰卧位、全麻、常规消毒下,选择后正中入路式及胸腰段椎体作为中心进行操作。依据个体情况实施减压术。完成减压术后让椎管两侧充分暴露,并酌情保留椎板,以螺钉有效固定,配合检测仪器确定固定效果,之后进行椎板间植骨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后缘高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其中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分级标准:Ⅰ级,神经根症状完全消失或脊髓压迫症状轻微、不影响正常行走;Ⅱ级:存在轻微行走障碍,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Ⅲ级:能自己行走,但行走难度大,生活方面需要他人提供帮助;Ⅳ级:不具备行走能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Ⅰ级+Ⅱ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差异在P<0.0 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明显小于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显著(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2.3±0.2)°明显小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92.6±1.7)mm、椎体后缘高度(96.5±2.2)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③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54.72%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有效率33.96%.差异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胸腰段部位是固定腰椎过渡至活动腰椎的重要区域,该处骨折率也偏高。胸腰段脊柱骨折者主要是重物砸伤、交通事故损伤、高空坠落损伤等原因所致,该部位受伤后上下椎体和椎间盘受压性爆裂,骨折块受力扩散,椎间盘组织向椎管突入、椎管变形狭窄、马尾神经受累、脊髓受损,可见患者椎体后侧皮质断裂,影响脊柱稳定性及肢体活动度,部分患者病情严重还可能出现瘫痪[3]。研究发现及时减压处理是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纵轴向牵引力、前后纵韧带牵拉回弹力来恢复受损椎体[4]。同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间植骨术联合应用与胸腰段脊柱骨折时可使临床疗效提高,骨折恢复效果更佳[5]。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能很好的解剖复位受损部位,促进恢复骨折端复位及功能修复,且能维持较好的力学性能[6]。椎弓根对前中后脊柱具有同时修复固定的作用,还能保留胸腰段脊柱运动功能和活动性,对屈曲暴力、旋转暴力、伸展暴力所致的各种胸腰段脊柱骨折都存在良好的治疗效果[7]。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适应证有:Ⅱ度以下滑脱度、阶段性不稳现象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经X线检查滑脱现象加重;下肢神经受损严重、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伴有腰痛。单纯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也存在螺钉断裂、松动等常见问题,因此在临床治疗实施中要注意进行有效的植骨融合,避免复位后发生受损脊椎压缩、椎体内部空虚等情况。目前,椎间板植骨术则要严格把握植骨的丰富程度、植骨床的准确性,常用腰椎体间融合器进行植骨,可大大提高植骨融合率[8]。另一方面,螺钉内固定时螺钉位置选择不佳会导致多次进钉、退钉,也会损失骨质和扩大松动钉道,难以保证钉-骨界面的稳定性,术后松动、脱出问题明显。所以,术中准确选择进钉位置非常重要,对于需多次进钉者可选择直径、长度较大的椎弓根螺钉,减少螺钉松动、脱出。本组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神经根共修复有效率达到了54.7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间板植骨术联合应用与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性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但术后也要警惕内植物衰竭及迟发性感染等问题,术后积极参与康复锻炼。
参考文献
[1]袁竹柳.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脱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4-85.
[2]刘清艳.预见性护理在多发伤合并脊柱损伤病人急救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26):3275-3277.
[3]盛海峰,石玉岚,杨海涛.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J].武警医学,2015,26(1):13-15.
[4]李世忠.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7):91-92.
[5]周先虎,冯世庆.胸腰段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进展[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2):125-128.
[6]于国平.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1):87-89.
[7]李玉琳,宁广智,冯世庆,等.胸腰段骨折病理特点及治疗[J].脊柱外科杂志,2012,10(2):87-89.
[8]方钧,郑季南,杨培伟.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应用[J].颈腰痛杂志,2016,37(3):176-1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