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15 16:00: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讨研究 CT 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并作对比分析。方法  挑选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 100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CT 检查,研究组使用核磁共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股骨头坏死检出例数分别为 43 例、26 例,研究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13.5110,P =0.0002);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关节间隙积液检出例数分别为33 例、16 例,研究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11.5646,P =0.0007)。结论  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比 CT 检查更高,值得在临床中加强推广应用。

关键词: 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杨军省.CT 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3):166.

\

0引言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股骨头区域发生供血障碍,导致骨髓、骨细胞严重损伤,随着疾病持续发展而发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则容易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如明显塌陷、关节障碍等 [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研究 CT 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 2016 年 6 月至 2017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挑选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工作的 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中男 32 例, 女 18 例;年龄 41-75 岁,平均(57.50±4.50) 岁;病程时间:5 个月至 20 个月,平均(12.20±4.50)个月。研究组中男 30 例, 女 20 例;年龄40-73  岁,平均年龄为(57.40±4.55)岁;病程时间:6  个月至 19 个月,平均(12.10±4.55)个月。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CT 检查 [2])。
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 CT 检查。CT 检查具体操作如下:嘱咐患者选取仰卧位;选择高分辨率 CT 扫描仪器,调整扫描参数为:管电压设置 120 kv, 管电流设置 300 mA,扫描层厚设置 5 mm,层距设置 5 mm; 操作者给予患者髋关节实施扫描检查,仔细观察检查情况。

1.2.2研究组(核磁共振检查)。
研究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具体操作如下:嘱咐患者选取仰卧位;选择髓关节冠状位及轴位进行扫描,调整扫描参数为:层厚设置 5 mm,层距设置 1 mm,调整 SE 序列 T1 加权成像、STIR 序列以及 FSE 序列 T2 脂肪抑制成像。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不同仪器检查后,均接受手术探查。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检查结果,包括股骨头坏死、关节间隙积液。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

1.4观察指标。
选择统计学软件 SPSS 19.0 进行处理两组数据,通过( ±s)、[n (%)] 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并使用 t 、 表示。若组间数据有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若组间数据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查结果比较。研究组股骨头坏死检出43 例,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 86.00%(43/50);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检出 26 例,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52.00%(26/50); 研究组股骨头坏死检率高于对照 组,=13.5110, P=0.0002。研究组关节间隙积液检出 33 例,关节间隙积液检出率为 66.00%(33/50);对照组关节间隙积液检出16 例, 关节间隙积液检出率为32.00%(16/50);研究组关节积液检率高于对照组,=11.5646,P =0.0007。

\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临床结合股骨头坏死疾病特点,应用 CT 检查方法或者核磁共振检查方法为主要检查手段, 而核磁共振检查方法被称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金标准”。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股骨头坏死具体特定表现,当股骨头外上区坏死,在坏死区的骨质修复与正常骨质会形成一个界面, 而所形成的新骨组织于坏死上覆盖,因而可见一硬化边缘。

由于长期性血液循环不畅、营养血液减少等因素作用下, 导致骨组织缺血,进而发生股骨头坏死。但是早期股骨头坏死未能够得到患者的重视,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未能够及早给予有效治疗。临床结合股骨头坏死疾病特点,前期以积极缓解疼痛症状,促进血液循环,以得到有效改善。临床对于老年股骨头患者患者则需要结合其疾病特点以及患者髓关节疼痛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属于无放射性、无创性、无骨性伪影检查方法。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几乎可以使用于人体各个系统疾病,包括创伤性疾病、炎症疾病、肿瘤疾病等。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方法检查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率高,可以给予临床有效辅助作用。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应用 CT 检查的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及关节间隙积液检出率均低于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的研究组。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疾病特点,实施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以及关节间隙积液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 检查,提高临床检出率,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广, 胡颖杰, 张长庚 , 等.CT 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J]. 中国处方药 ,2015,13(8):110-111.
[2]黄英俊.CT 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对比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12(22):83-84.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15/20181115040251303.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