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在对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名。观察组中有男性23名,女性22名。对照组男性25名,女性2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要比采用普通干预措施的对照组更加有效果。结论在治疗高血压的患者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生活态度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焦虑和恐惧;治疗时间
本文引用格式:于淑莲.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346-347.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摄入高油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高血压主要对患者的大脑、心脏、肾脏等主要器官产生威胁,由于血压突然升高,会对身体内血流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巨大的压力差,引发诸如突发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肾病等可致死的疾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即使救治及时,也会有很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在高血压刚刚发病的时候及时发现并治疗,将疾病控制在初期,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前期的治疗费用相较于后期的高额费用差距也很大,可以给患者家庭造成较小的损失。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当发现疾病并且在初期就预防并治疗的话,比在后期病情严重时治疗更具有意义[2-3]。当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治疗和健康知识干预治疗。本次研究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在常规护理干预上采用心理健康指导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这90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名。观察组中有男性23名,女性22名。最大年龄为83岁,最小年龄为37岁,平均(53.4±6.9)岁;血压(142~172)/(92~112)mmHg。在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普遍分布在40~80岁,平均(52.2±6.5)岁;血压(141~170)/(97~113)mmHg。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并无明显区别(P>0.05)。
1.2方法
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身体变化数据,按时测量血压并记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护理干预,主要方法及步骤如下。
1.2.1焦虑和恐惧心理
高血压疾病属于不可完全治愈类疾病,一旦患病,一生都不可能根治,而且随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病程越来越长,常常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多数患者对于高血压的本身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缺乏护理疾病的知识,常常会因为本身的疾病产生焦虑、暴躁、恐惧等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时候,身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含量会急速增加,心脏受到过多刺激,血流速度过快,血压升高。护理人员发现患者经常焦虑时,需要尽快指导患者脱离自己的思维陷阱,详细讲述引起高血压的正确原因,面对疾病,保证一个积极的心态。经常与患者聊天,增加见面的次数,深入了解患者的压力来源,针对性地拟定意见方针,与患者进行正能量的谈话,鼓励患者走出阴霾。按时向患者传输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可食用或者尽量少食用油腻的食物,多食用青菜,每天要完成一定的运动量,保证每天出出汗,经常跑步,跑步产生的愉悦感会明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和对疾病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向患者教授一些生活小技巧,让患者学会自己抵抗自身的负面情绪,并且多向患者讲述意志坚强的患者如何自主学习抵制自身的不良情绪并且成功的案例,让患者每天保持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保证患者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1.2.2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患病初期,一般都是轻度高血压,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不给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节制,抱着满不在乎的心理。部分患者甚至不相信自己患了高血压,内心觉得此病和自己无关,甚至对于医生的诊断不相信,认为是误诊、不吃药,不注意。长时间的不治疗加重了病情的发展,轻度高血压变成了重度高血压[4-5]。当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存在抵触情绪时,要首先安抚患者的情绪。认真倾听患者的心里话,病人可以长时间保持内心平静时再对其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本来就不在意,更不可能主动配合治疗,对于此类患者,要详细讲解高血压疾病的潜在危害,让患者听懂听进去,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改变患者的心态。对于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要让患者自主调节,适当的锻炼必不可少,同时也要按时、按量进行服药控制。
1.2.3孤独、悲观和失望心理
患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内心往往比较孤独,一般都是朋友较少,父母家人可能不在身边,所以比较孤独,但是这类负面情绪特别容易引起中风等疾病,患者内心每天都害怕、恐惧,生活质量很差。长此以往,血压会慢慢升高[6]。面对这类患者的时候,我们需要多与其沟通,经常聊天,建立信任,服务态度要诚恳,用语言和行动来感化他们,尽量满足他们提出来的要求,每天营造温馨的氛围。当患者身体状态较好的时候,多鼓励其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每天保证适当的锻炼,充足的休息,分散其对疾病的注意力,每天保证不孤单的生活,使其尽早在悲观情绪中解脱出来。
1.2.4内疚的不良情绪
这种心理状态在中年人群中较多,而且这类患者的高血压疾病已经引起很多并发症,即使每天控制病情,也需要很多的金钱,常常因为自己给家庭带来巨大而负担而内疚。面对这种患者时,要用科学的道理使其明白,自身经常带有这种情绪对于疾病的治疗并不能带来好处,相反,还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对于疾病的治疗将更加困难。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每天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最大可能的条件下,医院也会给予相关的帮助,从而减轻患者心里的内疚感。
1.2.5积极乐观的心理
这类患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很大一部分都有较高的学历,对于本身的疾病,也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自主学习,自主了解疾病,每天能保证良好的生活状态,可以积极乐观地生活。面对这类患者时,要主动告知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在治疗时,能把疗效控制到最好。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讨论,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当统计结果P<0.05时,表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实验对比后发现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后,发现对照组的治疗结果明显不如观察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患者每天的情绪不稳定而且经常被负面情绪所支配,会导致大脑的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体内激素含量增加,血液流动速度过快,血管承受的压力过大,引起高血压,严重者可能形成血栓、心肌梗塞等危害性较大的疾病[7]。高血压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只要本身多加注意,不会危害到生命健康,但是高血压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破坏人体的身体机能,导致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异常[8],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根据本次研究发现,在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治疗高血压疾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心理护理干预中,控制患者的焦虑、内疚、恐惧等不安情绪至关重要,要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能够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莉.心理护理对首发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3(10):348-349.
[2]李艳玲.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3(10):133-134.
[3]王茗.老年慢性高血压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18,33(21):661-662.
[4]金美英,金香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25(9):772-773.
[5]王中华,孙迪,周晓娟.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2018,9(12):301-302.
[6]李君,郑钰.分析老年高血压护理中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7(10):201-202.
[7]徐慧.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8,16(10):727-728.
[8]黄志伟.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13(12):271-2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