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灸治疗配合经颅磁替代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5 09:03: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配合经颅磁替代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针灸配合经颅磁治疗,对照组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以及无效7例),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12例、有效5例以及无效3例),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针灸治疗配合经颅磁替代药物治疗失眠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针灸;经颅磁;失眠;疗效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王虹乔,何成斌,张雷,等.针灸治疗配合经颅磁替代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176-177.

0引言

失眠症(Insomnia)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失眠症的患病率很高,我国远远高于欧美等国家。

失眠症在中医称为“不寐”,亦称为“目不螟”“不得眠”,以阴阳失调概其基本病因病机。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螟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螟”。笔者在临床中通过针灸治疗配合经颅磁替代药物治疗失眠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失眠科就诊的失眠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其中男50例,女6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8岁;病程最短7 d,最长8年。其中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配合经颅磁,1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6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6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的选穴为四神聪、百会、印堂、合谷、内关、神门、太冲,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普唑仑片治疗(规格:0.4 mg),1次0.4~0.8 mg,1日1次,睡前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及减分率情况。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 C M D-3)进行诊断。症状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继发性失眠。说明:如果失眠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

\

 
1.2.2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诊断标准,以失眠症为主诉,并有以下8项中的5项症状:①头晕;②头痛;③多梦;④倦怠;⑤健忘;⑥心悸;⑦纳差;⑧烦躁易怒。

1.2.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能按计划坚持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治疗者;③不存在严重的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者;④年龄在18~86岁,病程在1个月至30年;⑤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在7分以上者。

1.2.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不合作者,包括不能坚持治疗或加用其他治疗,影响资料收集和疗效评定者;③孕妇、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患者。

1.3治疗方法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经络腧穴学》[1]选取穴位。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1.3.1治疗组

取穴四神聪、百会、印堂、合谷、内关、神门、太冲,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配合使用CYY-Ⅱ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频率选择1 Hz,强度为80%的静息运动阈值,30次是1个序列,每个序列为40次脉冲,1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周。

1.3.2对照组

患者给予阿普唑仑片治疗(规格:0.4 mg),1次0.4~0.8 mg,1日1次,睡前口服。两组患者均戒烟、限酒,6周之后评定疗效。

1.4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2]。疗效标准:根据PSQI量表总评分的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3]。治愈:6周后,PSQI总减分率≥75%;显效:患者在6周后的PSQI总减分率为50%~74%;有效:患者在6周后的PSQI总减分率为25%~49%;无效:患者在6周后的PSQI总减分率<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分别进行t、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PSQI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治疗组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87.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


3讨论

失眠症在中医称为“不寐”,亦称为“目不螟”“不得眠”,以阴阳失调概其基本病因病机。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螟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螟”。

失眠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些特殊的结构和神经递质。而这些特殊结构包括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及中缝核等;此外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等[4-5]。针灸通过补气养血、宁心安神协调阴阳状态至阴阳平和。神庭、百会位于督脉,诸阳之会,逆督脉循行方向针刺起宁心安神的作用[6]。结果显示,针刺结合经颅磁治疗失眠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清国,胡玲.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7.
[2]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9.
[4]程国良,钱彦方,李静,等.失眠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3):174-179.
[5]曹燕,徐世芬.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12):111-113.
[6]李滋平.针刺百会、神庭穴为主治疗失眠症11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38-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7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