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究对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采用中药治疗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3 13:23: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来进行研究,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实验组中的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对照组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0.00%(12/30),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6%(5/30),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中药对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好,且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没有严重不良反发生。

关键词: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杨晓斌.探究对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采用中药治疗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264-265.

0引言

湿疹是临床中常见的皮肤类疾病之一,大致可将其分成三大类,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其中慢性湿疹以血虚风燥、湿热蕴阻者常见,皮肤损伤部位出现色素沉着、粗糙、增厚等现象,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通常多发于头面、耳后、手背、手指、小腿内侧、外生殖器等。其病因复杂,内因如精神紧张、情绪变化、过度疲劳、感染,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外界刺激如冷热、干燥、动物皮毛、化妆品、洗涤用品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治疗慢性湿疹,可采用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但是两者治疗后所带来的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 [1]。本次将对中、西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临床效果进分析并得出结论。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60 例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治疗时间在 2017 年 3 月至2018 年 8 月之间,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30 例, 对照组中的患者均通过西药来进行治疗,而实验组中的患者通过中药来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性有 11 例,女性有 14 例,年龄范围为  18~75 岁,其平均年龄为(52.3±3.1)岁,治疗疗程为 15~28 天,其平均疗程为(16.3±1.8)天;实验组中男性有 12 例,女性有 13 例,年龄范围为 21~76 岁,其平均年龄为(54.2±2.1)岁,治疗疗程为 16~29 天,其平均疗程为(17.2±2.4)天。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具备可比性(P > 0.05)。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病情反复性发作, 皮肤色素沉着、肥厚浸润,斑块、结痂处边界明显,触感粗糙 [2]。

排除标准:对实验中的药物有过敏反应,自身患有其他皮肤病。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的 30 例患者进行西药治疗,对该组患者的患处涂抹药膏,药膏可以选择曲安奈德软膏或者加夫西地酸软膏 , 一天两次。

实验组:实验组的 30 例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给患者服用龙胆泻肝汤,其具体配药为:龙胆草 6g、生地黄 9g、木通 6g、当归 6g、黄芩 9、栀子 9g、柴胡 9g、车前子 9g、泽泻 9g、甘草9g,瘙痒剧烈加白藓皮 9g、地肤子 9g、防风 9g、刺蒺藜 9g,对上述的配药水煎服,一天二次 [3]。

1.3 观察指标 [2-3]

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将其治疗后的情况分为四个标准,分别为完全痊愈、部分痊愈、有效以及无效。①痊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皮肤丘疹疱疹以及糜烂渗出完全消失,且无瘙痒感。②部分痊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皮肤无丘疹疱疹和糜烂渗出,但存在瘙痒感,皮肤受损面积减少至原来的三分之二。③有效:皮肤丘疹疱疹和糜烂渗出得到缓解,但并没有完全消除,皮肤受损面积减少至原来的三分之一。④无效;治疗结束后,皮肤瘙痒、丘疹疱疹、糜烂渗出等情况未好转,甚至加重病情。

2结果

2.1不同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实验组中的 30 例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患者,在中药的治疗下,其中完全痊愈的有 8 例,部分痊愈有 12 例,治疗效果有效的有 4 例,治疗效果无效的有 2 例,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 80.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0.00%),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细数据见表 1。

2.2不同治疗方式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实验组中的 30 例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患者,中药治疗下,其中存在不良反应患者一共有 1 例,为恶心症状,其发生率为 3.33%(1/30);对照组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 5例,其发生率为 16.66%(5/30)。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十分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细数据见表 2。


\

 


3讨论

从中医理论分析,湿疹的出现与日常生活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一些长期酗酒和吃辛辣刺激食物的患者,很容易使身体出现血虚风燥且湿热内蕴,从而导致湿疹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湿疹的形成主要由于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处理不当,反复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而来,亦可一开始即呈慢性损害。在临床上,慢性湿疹常与神经性皮炎进行鉴别,二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慢性湿疹瘙痒与皮疹同时发生,皮损浸润肥厚,苔藓样变不显著,有色素沉着,皮损及其边缘常有灰褐丘疹及丘疹疱疹,破裂后糜烂渗出,皮疹以头面、耳后、手指、手背、肘窝、小腿及外生殖器处多见,呈急性及慢性反复交替发作。神经性皮炎常先有瘙痒, 搔抓后出现皮疹,皮损为圆形及多角形扁平丘疹,形成苔藓样变,边缘常有散在扁平发亮的正常皮色丘疹,无水疱,皮疹以颈、肘、膝伸面及股内侧多见,呈慢性经过。

对于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患者,中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西药治疗。刘芳等 [4] 实验研究表明,导致慢性湿疹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机体内的 Th1/Th2 失衡,其中 T 淋巴细胞群中的 CD4+ 以及 CD8+ 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如果出现失衡现象,很有可能会使血管扩张且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从而使皮肤出现湿疹。而中药龙胆泻肝汤中的龙胆草、生地黄、柴胡、车前子等具有消炎、调节及稳定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5-6]。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中的 30 例患者在进行中药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 80.00%(24/30),明显高于对照组进行西药治疗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中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1/3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的患者,采取中药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

参考文献

[1]李亮.探讨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1):85-86.
[2]黄晓超.中药治疗慢性湿疹湿热浸润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12):1413.
[3]王东风,于杰.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慢性湿疹的疗效[J].智慧健康,2018,4(15):89-90.
[4]刘芳,刘星,刘海波,等.特比萘芬联合咪唑斯汀治疗伴有皮肤癣菌感染的慢性湿疹的疗效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28(8):832-835
[5]罗继红,覃倩倩.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慢性湿疹4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
[6]李清友.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178-1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6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