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3 10:36: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运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效果。方法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科病例库中选定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参与本组实验,就诊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抽签法分组,实验组26例开展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照组26例开展常规护理。结果观察及分析2组患者各项组间数据,明显实验组抢救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后生活质量、护理后生活能力及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均更为理想,对比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运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余红艳,陈敏.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307-308.

0引言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急性脑梗死患者,该疾病可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较快、发病突然、残疾率高、死亡率高,应给予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抢救,对救治黄金时机进行精准把控,可有效抢救患者生命。本文对52例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运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及报道。

\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科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临床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择52例,均自愿参与,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26例,男女比14:12,年龄58-82岁,平均66.5岁;对照组26例,男女比13:13,年龄59-81岁,平均66.0岁。对比分析2组患者入组数据,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1.2方法。对照组26例开展常规护理:严格依据我院长给护理流程进行相关抢救工作。接受急救电话,将抢救器具准备齐全。做好抢救准备。实验组26例开展全程优化急诊护理:

①构建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明确,告知小组成员各自职责,实施责任落实制,对急诊抢救流程进行优化。接到急救电话后,医院人员应确保在5 min内出诊,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联系,对患者表现症状及病情变化进行详细询问,对患者焦虑不安、恐惧害怕等情绪进行有效安抚。到达现场后,给予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患者病情进行稳定,构建血管通路,将患者立即送往医院。②入院前,与相关人员进行及时联系,做好接诊准备,对急诊绿化通道进行优化,将繁琐入院程序简化。护士应协助医生做好相关治疗及检查等操作,主动准备好治疗所用药品、仪器等,对治疗环境进行合理调整。同时,护士应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力度[1],为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进行有效缓解,从而明显减轻患者体内应激反应程度,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护士应详细告知患者疾病及治疗、护理等相关内容,帮助患者将抢救心理准备做好。③术中,护士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对患者用药安全指导进行有效强化,确保患者治疗体位合理、舒适,对手术室温湿度进行及时调整,保证患者舒适、满意,另外,护士应积极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手术相关操作。④术后,护士应加强患者饮食干预,告知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对患者体内营养物质及能量进行有效补充,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病室环境,保证患者休息良好[2],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对患者各项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若发生异常应及时处理,同时上报临床医生。另外,护士应对患者引流管护理进行有效加强,对引流管安全性、稳定性及固定性进行定期检查,对引流管内液体性质、颜色、量等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正确判断。护士应及时为患者提供运动康复指导,循序渐进,告知患者逐渐将运动量适当增加,首先开展被动运动,然后转为主动运动,避免患者肢体肌肉萎缩[3],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1.3效果分析[4]。护理后,体征及症状均显著改善,明显恢复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等,基本可生活自理,判定显效;体征及症状均改善,有效恢复生活自理及各项基本能力,判定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判定无效。抢救有效率
=100.00%-无效率。利用SF-36量表、巴氏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本组探究中,t检验、χ2检验过程中使用SPSS 19.0软件,可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说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抢救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感染)、护理后生活质量、护理后生活能力及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均更为理想,差异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

\


3讨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方案较多,多数治疗方案可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但是,在患者治疗后各项功能恢复以及有效防治并发症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上提出了加强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要求,目的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使患者病情有效恢复。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存在明显临床优势,护理周期较长,可对护理效果延续性进行有效保障[5],护士分工明确,护理流程较为简化,可对护理质量及效率进行有效提高,可将工作中失误情况发生率有效下降。

本组结果:明显实验组抢救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后生活质量、护理后生活能力及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均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运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变化,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赵国红.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4(16):164-166.
[2]华润.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7):1029-1030.
[3]罗燕玲.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3):299-300.
[4]黄虎.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5):177-177.
[5]张惠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20):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6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