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影响药物剂量的护理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输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之后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50例/组,研究组执行严格输液流程干预,对照组则单独行常规输液流程。结果研究组的药瓶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输液管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液体瓶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合计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临床静脉输液中,护理人员需严格依照相关操作规则,以有助于减少包括药瓶、输液管、液体瓶等药物残留,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剂量;护理因素;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杨祎,于玲玲.静脉输液中影响药物剂量的护理因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313,321.
0引言
静脉用药方法为临床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而实施静脉输液则属于临床护理基础技能操作之一。在临床实施静脉药物治疗过程中,若临床护理人员发生任何一个细节(如①药物溶解、②吸药、③更换、④拔针时间等)未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则不但影响药物浓度,更容易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受影响[1-2]。本次研究工作选择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输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择100例输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从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包括肺炎4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腹泻12例,其他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2组。研究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8岁-59岁,平均(35.50±3.50)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8岁-59岁,平均(35.35±3.70)岁。通过对比两组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性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输液流程,具体为:①常规配液(选择20ml注射器,每瓶内加入6ml溶媒);②输注;③拔针。研究组实施严格输液流程干预,具体为:选择适合一次性注射器,常规抽取生理盐水,一瓶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应加入生理盐水10ml;药液经充分溶解后,加入适量空气,并倒转密封瓶,抽出大部分药液,针头斜面正位于密封瓶塞边缘处,并持续转动药瓶以吸净药液;吸净药液并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行静脉输入治疗,并仔细观察输液情况;待输液管内药液平面降低停止,予以拔针。
1.3观察指标
比较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的药瓶含量、输液管含量、液体瓶含量以及总量。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以统计软件SPSS21.0作数据分析,两组之间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经t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
2结果
2.1两组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的比较
研究组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包括药瓶含量、输液管含量、液体瓶含量及合计残余液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实施静脉治疗时,临床护理人员应予以加强重视,以避免或减少药液丢失,以尽量符合临床医嘱用量。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发生药液丢失现象的原因包括①不充分溶解药物;②穿刺过程中排气过多;③更换液体时液体瓶内有余留液;④吸药不净;⑤拔针时液体瓶内存有余留液;⑥输液管拔针时有内残留液等[3]。
针对以上药液丢失现象原因分析,需采取下述护理干预对策:(1)配药。加强落实临床护理人员的“三基”与职业道德培训,配药时需严格依照相关规章制度,按要求将溶媒(不宜过少)沿瓶壁缓慢注入,配制完成后,将其放置约3~5min,并经反复多次溶媒稀释,溶解充分药物,以降低药液浓度,以降低残余液内药物含量[4]。(2)吸药。待充分溶解药物后,再进行吸药,往密封瓶内注入药液等量空气,以利于瓶内压力的提高,以避免残留药液;药瓶应保持垂直状态,应使针头斜面向下,针头斜面与药瓶角度应保持为20-30°;待抽出大部分药液后,此时瓶口部剩余有少量药液,将针头斜面调整为瓶塞边缘处,继续吸净药液的同时转动药瓶,以使针头斜面退至瓶塞最低处,将吸净剩余药液。(3)加药。需将注射器内余气彻底排出,再缓缓注入药物,注入完毕,抽出与药物相等量瓶内药液空气。(4)排气。为避免治疗药液浪费,应保证一次成功输液;患者在输液治疗过程中,若输液的液面降低超过茂菲氏滴管,则应用力折转茂菲氏管下输液管,以使其液面保持为1/2~2/3,此时,使劲捏住并折转输液管液面上方输液管,以拇指与中指适当力气弹输液管,以使气体滴至管茂菲氏管液面上方[5]。(5)液体更换。输入瓶内液体可见输液器针时,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更换液体,操作时,先轻轻拔出些许输液器针头,适当挤压茂菲氏滴管处,使瓶内液体流向输液管内,接着快速拔出针头,并将其插入新液体瓶内,插入输液器,片刻后,倒挂转液体瓶于输液架上。(6)拔针时间。根据较多的临床资料显示,一般最佳的拔针时间是输液管中的药液平面不断的降低为主[6]。
从此次研究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药瓶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更低,液体瓶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更低,输液管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更低,而且合计残余液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含量更低,P<0.05。充分证实,实施严格输液流程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残余液,以使实际药物用量与临床医嘱用量相符[7-8]。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静脉输液特点,分析其中影响药物剂量护理因素,并落实开展严格输液流程干预对策具有重要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忠梅.儿科门诊静脉1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3):233-233,234.
[2]许丽红,李静,李粉香,等.肝病科静脉输液常用药物配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0):169-170.
[3]孙东东.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对不合理处方的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11):182-184.
[4]万星驿,彭翠英,杨智,等.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溶媒错误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12):25-27.
[5]张好好,刘国栋,李伯良,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的不合理用药医嘱分析[J].药品评价,2017,14(16):47-50,54.
[6]朱晓岚.门诊注射室静脉输液患者120例的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2):229-230.
[7]张顺英.静脉输液小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14):228-228.
[8]张沁莲,罗珊,董金彦.影响门诊输液中心患者及时治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2):1835-18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