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多层螺旋CT与MR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1 14:42: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与MR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组,每组50例。一组为对照组(多层螺旋CT检查),另一组为观察组(MR肺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情况、栓塞部位检出率及CT、MR扫描间接征象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MR肺动脉造影检查后,诊断结果情况、栓塞部位检出率及CT、MR扫描间接征象指标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MR肺动脉造影检查后,与多层螺旋CT检查方式相比较,患者诊断结果情况指标改善效果佳,且栓塞部位检出率、CT、MR扫描间接征象指标效果理想。

关键词:MR肺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高金华.多层螺旋CT与MR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32-233.

0引言

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的心血管疾病当中,急性肺动脉栓塞即为其中一种[1]。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咯血、呼吸困难、发热及剧烈胸痛为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且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往往会伴有胸腔积液、胸部干湿啰音等情况[2],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选取了我院10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研究,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与MR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按“简单随机”法分组,每组50例。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比例,男:女=33:17;年龄48-76岁,平均(60.78±3.46)岁。观察组患者在性别比例方面,男女比例,男:女=28:22;年龄46-74岁,平均(60.34±3.35)岁。两组患者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3]为: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排除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等患者。②患者家属不能配合完成研究。对比两组患者上述年龄性别区分等资料,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检查方案:对照组急性肺栓塞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方式。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128螺旋CT机。患者采取仰卧位的方式,实施螺旋扫描,扫描入口位置为患者胸廓,扫描范围从胸廓至患者肋膈角水平,层厚、层距均为5 mm。给予急性肺栓塞患者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350 mgl/mL),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40 mL,注射速率为4.0 mL/s[4]。扫描完成后,将所得图像资料进行后处理,并记录下数据,进行重建。

1.2.2观察组患者检查方案:观察组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MR肺动脉造影检查方式。MR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西门子MAGNETOM 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采取仰卧位,于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铵Gd-DTPA20 mL,注射速率为2.5 mL/s。使用体部线圈和呼吸门控,层厚4 mm,扫描间隔20%。采取快速扫描、脂肪抑制、亮血及快速扫描序列方式,智能触发扫描形式,完成后,将所得图像资料进行后处理,并记录下数据源,将图像进行重建。

1.3观测指标。测量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情况、栓塞部位检出率指标数据。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所采用的核算软件为:SPSS 22.0版本,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情况、栓塞部位检出率及CT、MR扫描间接征象指标采用“%”形式表示,卡方检验。若P<0.05,说明两组患者指标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诊断结果情况指标。MR肺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100%,灵敏度为100%,约登指数为100%;对照组阳性率为80%,灵敏度80%,约登指数为75%,观察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栓塞部位检出率指标。经临床诊断,观察组50例患者左侧多发15例,右侧多发15例,双侧多发6例,单发14例。MR肺动脉造影诊断结果:左侧多发15例,右侧多发15例,双侧多发6例,单发14例,检出率均为100%。经临床诊断,对照组50例患者左侧多发10例,右侧多发16例,双侧多发8例,单发16例。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结果:左侧多发8例(检出率80.00%),右侧多发15例(检出率93.75%),双侧多发7例(检出率87.50%),单发15例(检出率93.75%)。观察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3对比CT、MR扫描间接征象指标。对照组患者马赛克征22例,中肺段梗死17例,胸腔积液或新包积液18例,肺动脉高压8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0例,观察组患者马赛克征10例,中肺段梗死15例,胸腔积液或新包积液0例,肺动脉高压15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0例,结果比较,P<0.05。

3讨论

肺动脉栓塞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原因有静脉血栓、心脏病及肿瘤等[5],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病急,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丧失意识,患者表现为晕厥、胸痛及腹痛等。若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引起死亡。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操作简单、费用低,且该检查方式具有无创性,发生伪影情况减少同时成像质量增强,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在扫描的过程当中,可避免肺动脉栓塞患者屏气时间过长,且部分血管容积效应相对减少,目前该检查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MR肺动脉造影得到成熟发展,该检查方式更适用于对造影剂过敏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以及不适合采取CT方式进行检查的患者,MR肺动脉造影准确率高,且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为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提供了可靠依据,肺动脉栓塞的误诊率、漏诊率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但仍需根据肺动脉栓塞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最适宜的检查方式,旨在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率。在本文中选取了我院10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按分组对照方式进行检查方式的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多层螺旋CT与MR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根据研究结果显示,MR肺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100%,栓塞部位检出率100%,患者马赛克征10例,中肺段梗死15例,胸腔积液或新包积液0例,肺动脉高压15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0例,与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相对比,前者更具优势,P<0.05。此现象说明了MR肺动脉造影检查有利于准确诊断急性肺梗塞,应用效果显著。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临床上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准确性、阳性率有待提高。

\

 
总而言之,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MR肺动脉造影检查后,与多层螺旋CT检查方式相比较,患者诊断结果情况指标改善效果佳,且栓塞部位检出率、CT、MR扫描间接征象指标效果理想,值得医院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俊锋,王会轩,高朝前.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6):1055-1057.
[2]王建辉,刘有云.多层螺旋CT与肺动脉MRI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6):61-64.
[3]李彬,杨建林,吉六舟,等.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肺动脉血管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展展望[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7):50-63.
[4]郑书刚.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肺动静脉血管畸形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6):63-66.
[5]莫云海,冉隆富,杜涛明,等.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4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4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