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的护理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1 14:24: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低位结肠癌患者实施肠造瘘口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本次研究的要求,选择73例在本院施行了肠造瘘口术、并在围手术期实施基础常规护理的低位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另外73例在本院施行了肠造瘘口术、在围手术期施行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的低位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在本院的治疗时间,均在2015年7月至2018年11月之间。对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后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临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相关指标的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了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临床并发症发生的例数更少。结论对施行了肠造瘘口术的低位结肠癌患者,采取临床系统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低位结肠癌;肠造瘘口;系统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高晓.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的护理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344,346

0引言

低位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临床通常将距肛缘8cm的直肠癌称为低位结肠癌,将距离肛缘5cm以下的直肠癌称为超低位结肠癌[1]。遗传、直肠慢性炎症、高脂低渣的饮食习惯,都是造成结肠癌的原因。临床对结肠癌的治疗,通常采用常规手术切除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等外科手术的方式,但由于低位结肠癌病灶距肛缘较近,因此常需要在患者手术后进行肠造瘘口术[2]。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在本院实施肠造瘘口术的低位结肠癌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系统护理干预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低位结肠癌患者实施肠造瘘口术后的实际效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本次研究的要求,选择73例在本院施行了肠造瘘口术、并在围手术期实施基础常规护理的低位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另外73例在本院施行了肠造瘘口术、在围手术期施行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的低位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在本院的治疗时间,均在2015年7月至2018年11月之间。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相关指标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见表1。


\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住院后的日常生活常规护理;术前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对术后感染的有效预防等[3]。

1.2.2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应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调整病房的温、湿度恰当,通风良好[4]。(2)加强对患者手术切口、造瘘口的术后监护。随时关注患者的各项监测设备的运转和监测数据变化,密切观察其切口情况,及时处理切口的不良状况[5];护理人员要着重注意保持患者造瘘口周遭皮肤干燥,定期对患者的造瘘口进行清洁、消毒,防止出现并发症;如患者出现肠黏膜[6]等异常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并告知医生。(3)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协助患者加快术后康复。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变化,应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通过疏导和知识普及等方法,让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可能临床反应有科学的认识,积极面对、配合治疗;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变高脂低渣的饮食习惯为多吃低脂肪、粗纤维食物。

1.3观察指标

1.3.1住院时间


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住院时间进行统计记录,并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指标数据以各组的组内分值的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

1.3.2护理满意度

该指标使用问卷调查进行统计记录,并对各组的总满意度进行总例数和满意率的统计计算。数据及比例关系以(n,%)表示。

1.3.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

该指标分组统计患者术后出现造瘘口周围皮炎、造瘘口狭窄、造瘘口感染、造瘘口肠管坏死[7]等各项指标情况的例数及据点比例,并计算各组患者出现临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例数和总发生率。指标数据和比例关系以(n,%)表示。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P<0.05,表示两组低位结肠癌患者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有可比性。

2结果

2.1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指标数据的统计及对比结果详见下表2。


\


2.2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如表3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见表3.

\

 
3讨论

低位结肠癌患者在术后进行肠造瘘口术,是临床较见的一种治疗方式[8]。施行该治疗术后的患者,在住院恢复期间,有效的临床护理,是加快患者康复、预防临床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的有效手段。相比常规的基础护理措施,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从患者住院的病房环境、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心理疏导、术后的用药指导、创口和瘘口护理及健康饮食习惯指导等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了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施行了肠造瘘口术的低位结肠癌患者,采取临床系统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白路,白莹占,白莹立.低位结肠癌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护理体会[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7):2465-2466.
[2]蒋静昕.延续护理对低位结肠癌造瘘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27-128.
[3]杨祖凤.低位结肠癌造瘘术患者中应用延续护理的生存质量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1):70-71、73.
[4]张娟娟,秦芳,王云霞.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低位结肠癌肠道造瘘口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09):1126-1128.
[5]任明,强淑英,王艳婷,于桂春.低位结肠癌造瘘口的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2):272、275.
[6]谢丹.综合护理干预在低位结肠癌术后造瘘口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9):172-174.
[7]钱立友,覃文,孙丽娜.结肠癌采用直肠低位吻合手术治疗的应用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7,30(06):1354-1356.
[8]张翼.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联合LND与高位结扎对直乙状结肠癌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D].南昌大学,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4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