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风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对策,为急诊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rntM)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夜间收治的131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行ct增强检查,分析该检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手术室空气菌落数、人员流动、器械清洁状况、无菌操作、手术室(消毒、温度、相对湿度)情况、药物因素、BMi、对比剂、疾病因素以及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都是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风险因素(P<0.05);(2)药物因素、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是导致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合本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来看,引起ct增强检查过程中发生不良风险因素的原因较多,故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发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预防对策,对降低夜间急诊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夜间急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风险因素;预防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王春梅.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风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171-172,174.
0引言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当代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作为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1],对人体某个部位或全身进行断面扫描的一种诊断方法,临床上又将其称作CT。据统计,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中漏诊率高达40.0%,而确诊率则不到30.0%,说明传统平扫漏诊率极高,确诊率极低[2]。故为取得更好的诊治目的,则必须提高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对降低疾病治疗风险至关重要。借此,笔者将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相关科室与部门积极配合的基础上,选取131例夜间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增强检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相应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按RNTM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夜间急诊科收治的行CT增强检查诊断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男82例,女49例,年龄20~85岁,平均(50.5±6.0)岁,包括肺动脉CTA61例,主动脉CTA40例,肠系膜血管CTA18例,腹部增强12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对调查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讨论审核批准,并给予相关支持。
1.2检查方法
所有纳入者均采用128排螺旋CT进行检验,高压注射器型号为XD2501-C(德国生产),造影剂为碘普罗胺非离子型造影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包装信息:400 mg,品牌:USP生产,编号:U1344804);采用18GBD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后采用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Sensation Cardiac)。
1.3观察指标
引起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风险因素的单因素与多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将131例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后纳入SPSS 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判断正态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指标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变量进行二次分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危险因素风险分析结果
手术室空气菌落数、人员流动、器械清洁状况、无菌操作、手术室(消毒、温度、相对湿度)情况、药物因素、BMI、对比剂、疾病因素以及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等都是导致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风险因素(P<0.05),见表1。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药物因素、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是导致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的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2。
3讨论
3.1夜间急诊及CT增强检查的相关性
CT增强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CT增强检查作为CT检查的一种常见形式,作为一种在静脉内注射相应剂量的含碘水溶剂造影剂的同时(或紧接着)进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其诊断效果与普通X线检查、平扫CT等均好。与此同时,由于CT平扫对某些疾病呈等密度改变或已显示在平扫CT上的病灶而不能有效地弄清其血供情况,因此必须借助于造影增强病变。临床试验表明,增强扫描在改善某些器官CT检查结果及病变的内部结构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如颅脑平扫CT准确率为82%,而予以增强扫描后的准确率则高达92~95%[3]。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具有特殊的临床诊断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医疗纠纷,因此对其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有效的风险防控和提升应对能力十分必要。
3.2CT增强检查中的风险因素
从本研究研究结果来看,将单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P<0.0 5)的各项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过程中的药物因素、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三项指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1)药物因素:有学者研究表明[4],由于夜间CT增强扫描常使用碘对比剂,且多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速度快(大多在3~4 mL/s)、压力大而极易引起副反应,同时由于受药物化学作用的影响,最终导致相应的并发症,如对比剂渗漏以及对比剂肾病等。(2)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对行夜间急诊CT增强诊断的患者,大多处于严重疾病状态,因此患者及家属存在负性情绪的概率,如紧张、焦虑、恐惧等的概率则随之递增[5],这与其对疾病的担心和未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有关,因此在临床诊断时注意力反而不集中,再加上对夜间增强CT检查的认识度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夜间CT增强诊断出现偏差,增加CT诊断的危险性。若CT检查出现偏差则易发生相关并发症而降低后期诊治效果,最终增加医疗纠纷发生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6]。如在本次纳入的相关资料中则有2例患者在CT增强诊断后几分钟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最终无生命危险)而导致家属情绪严重失控的案例。(3)疾病因素:通常情况下,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患者的具体病情一般多属危重状态,有学者研究表明[7],其患者结构上看,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患者常包括心、肾、肝功能衰竭,甲亢疾病,外伤等。而结合本文纳入的131例患者的结构分型中61例肺动脉疾病,40例主动脉疾病,外伤10例。由此可见,疾病因素对夜间急诊CT作为其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合理的。
3.3预防对策
(1)科学、合理、有效地掌握CT增强检查适应证: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患者的病情与生命体征进行评估与权衡,在送检前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如控制高血压以及进行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监护措施[8];对疾病危重患者可适当根据其病种和病情携带病毒等特殊情况适当予以相应的抢救药物或用物治疗,派遣专业医护人员陪同患者前往CT室开展各项检查等[9]。(2)在患者入院后CT室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地做好相应的接诊工作,配备相应的临床治疗药物和急救设备,CT增强检查前耐心询问患者或家属与疾病病史,积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以便有效分析可能存在或出现的不良事件而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10-11]。(3)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了解各种疾病与CT增强检查是否存在禁忌,对不适合平扫者应及时取消平扫和改用其他检查方式等,而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则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临床诊断,确保各项诊断工作的开展,降低CT增强检查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12]。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CT检查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宽泛,但所面临的问题依旧较多,尤其是在夜间急诊诊断中更是如此,结合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影响CT增强检查的危险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与疾病有关的因素,二是药物因素,三是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还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针对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如严格掌握急诊CT增强检查适应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做好接诊工作(CT室医护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上述风险因素,确保夜间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梁俊丽.夜间急诊CT增强扫描安全风险防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2(S1):202-204.
[2]翟亚玲.急诊CT增强检查中的相关问题及护理对策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7):224-225.
[3]Huang MK,Hsu TF,Chiu YH,et al.Risk factor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in the elderly undergoing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2013,76(5):271-276.
[4]杨弋.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1):2168-21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