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检的48例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对患儿病史常规的X胸片检查,发现患儿中有12例为支气管炎。对36例患儿进行常规的脑电图检查,发现患儿中有22例患儿背景异常,2例患儿则呈现出频繁癫痫的情况,22例患儿脑电图检查正常。48例患儿中,35例患儿为重型病症,13例患儿为危重型病症,有32例患儿出现c蛋白增高情况,16例患儿表现为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的情况;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32例咽拭子标本eV71呈现阳性,16例患儿大便标本eV71呈现阳性;给予患儿相应的治疗。结论引起本次患儿出现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为eV71,临床中患儿多表现为高烧、皮疹等特性,因此尽早进行治疗并做针对性的处理,是提高患儿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
本文引用格式:伊丽努尔·迪力夏提.皮损不典型的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及病原学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235,238.
0引言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主要受肠道病毒影响,临床患儿多表现为发热、手足疱疹以及口腔疼痛,发病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群体,如果不做尽早处理,将加快病情延展,使患者死亡率上升[1]。本文回顾分析了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检的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8例,对其临床及病原学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在6个月至3岁,平均(1.2±0.4)岁,男30例,女18例,患儿中有2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例患有疟疾。所有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患儿均为突然起病。
1.2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判断为重症手足口病,且均为皮损不典型[2]。重型患儿均表现出嗜睡、易惊、头痛、呕吐、惊厥等。危重型患儿分成以下几种表现:(1)患儿出现频繁抽搐、昏迷;(2)患儿出现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等情况;(3)患儿出现休克以及循环功能不全。
1.3临床表现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患儿的平均体温在38~40℃。患儿入院治疗前,均出现4~8 d的持续发热情况[3-6]。患儿皮损的主要特点为:皮疹的分布比较稀疏,且均为不典型皮疹,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治疗2 d后出现手足口病,表现为高烧不退,四肢抖动以及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症状。此外,有13例患者发病后行走不稳、血压升高。
2结果
本次实验临床检测的具体指标包括对患儿血常规的检测以及影像学相关情况。血常规检测使用化验的手段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出现白细胞升高的情况,其中患儿中有32例患儿出现C蛋白增高情况,其余的16例患儿则存在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的情况。对患儿行常规的X胸片检查,发现患儿中有12例为支气管炎。对36例患儿进行常规的脑电图检查,发现患儿中有22例患儿背景异常,2例患儿则呈现出频繁癫痫的情况。
本次所有患儿均使用的是利巴韦林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给药方法为静脉注射,患儿颅内升高,则适当地限制药物的用量,并且在药物注射前,使用甘露醇来降低患儿的颅内压,静脉滴注药物的用量为0.5~1.0 g/次,4~8 h注射1次,实施静脉快速注射治疗。
本次患儿经门诊相应的治疗后,35例重型患儿均治愈并且病情好转可以在家进行修养,13例危重患儿中,10例患儿病情好转,3例危重患儿死于脏器功能衰竭。
3讨论
手足口病作为小儿传染疾病的一种,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重症手足口病多为皮损不典型,发病原因较多,发病人群均在3岁以下患儿群体中[7]。在每年所治疗的患儿中,手足口病的病例在不断提升,并且有相关的研究显示病情的病原多为EV71。
EV71感染形成手足口病的病情延展主要是由于病原的病毒株衣壳蛋白中的氨基酸差异往往会引发其合成蛋白的多样性,在不同的患儿受体中,氨基酸的结合形式不同,从而使患儿患病后的表现不同,对于一些本身抵抗能力较差的患儿,在感染病毒后,会迅速延展为危重型,并且还容易出现免疫交叉反应的情况[8]。而对于成年群体,由于本身抵抗力较强,因此即便感染该类病毒,也表现出较轻的症状。
EV71感染小儿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毒受体之间的病情差异较大,在早期EV71病毒感染的表现上,手足口症状往往不影响中枢神经功能,而在之后的病毒感染过程中,发现患者症状逐渐向脑髓处延展。在本次研究中,检出的13例危重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但是均为不典型皮损,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与EV71病毒不同表征有关,并且不同亚型EV71的毒力决定簇有一定的差异,受体表现出不同的病毒结合能力。
在本组病例中,患儿年龄在2岁以上的重症手足口病症还出现高烧持续不退的情况,其中13例危重型患儿的平均体温都在39℃以上,所有重症手足口病均为突然起病,但是所有患儿均为皮损不典型病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也大多为精神萎靡、嗜睡以及肢体震颤等神经表现,并且这些症状表现频繁,患儿均出现呼吸节奏不规律的特点。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出患儿手足口病危重以及重症的判断依据:(1)年龄在3岁以内;(2)发病前出现高烧持续不退的情况以及体温较高;(3)首次病情发作,患儿均为皮损不典型;(4)发病过程中,患儿出现呕吐、肢体抖动以及功能意识障碍等精神系统症状;(5)呼吸困难、血压上升、肢体循环障碍;(6)外周血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7)出现肺出血情况。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并且在同一症状的反应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预防该病的做法是在春季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以及传染病高发的区域,应对出现的高烧不退、呼吸急促、呕吐、脸色苍白的患儿给予高度的关注,将患儿第一时间送往医院,以进行病情的及时诊断,同时由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疱疹性咽炎、水痘以及口蹄病等常见的病症有很大的相同点,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鉴别。
综上所述,对于皮损不典型重症手足口病,应全面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特点,以便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避免错失治疗良机。
参考文献
[1]杨轶男,孙美艳,王海燕.132例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28(12):1124-1126.
[2]黄东明,王月玲,甘凯.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5,14(8):47.
[3]肖伟,翁幼娜,李巧方.宁波市北仑区3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2(4):493-494.
[4]徐玲玲,张学红,王莲.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手足口病患儿52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7):723-725.
[5]金露,黄雪梅.手足口病的皮疹及鉴别[J].医学综述,2012,19(11):1680-1683.
[6]肖和龙,杨剑英,严宇斌,等.2008-2011年惠州市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524-526.
[7]刘继艳,赵银枝,王亚丽,等.开封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7(4):311-314.
[8]黄荣卫,吴晓琳,杨瑞怡.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4):318-3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