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两种抗凝药物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8 09:3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两种抗凝药物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次采取随机分组法,将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0例术后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术后采取利伐沙班治疗,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术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在术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为5.00%,与对照组的22.50%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在预防胸腰椎骨折固定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低分子肝素钙与利伐沙班均具备显著的效果;但是,利伐沙班的安全性高于低分子肝素钙;因此,可首选利伐沙班。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性;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张健.两种抗凝药物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89+92.

0引言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手术方法,该手术方法具备理想的疗效。但是,在术后为了预防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加强术后医治工作。有学者提到,抗凝药物在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备显著的效果[1]。因此,本次一共纳入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分析评价低分子肝素钙与利伐沙班这两种抗凝药物在其中的预防效果,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一共纳入80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均经临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并签署相关医嘱同意书,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及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度为22-61岁,平均为(43.7±1.1)岁;手术时间为96-165 min,平均为(134.6±2.6)min。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23-60岁,平均为(43.8±1.2)岁;手术时间为97-164 min,平均为(134.3±2.5)min。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的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此次对照组患者基于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即:使用4000 IU的低分子肝素钙,行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此次观察组患者基于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利伐沙班治疗,即:使用10 mg的利伐沙班,口服,每天1次,持续治疗2周。两组持续治疗2周以后,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评价。

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各项指标水平情况,包括: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②D二聚体;③血红蛋白(Hb);④血小板计数(PLT);⑤凝血活酶时间(PT)。此外,为了了解术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比较两组术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本次涉及的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此外,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40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2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3例,发生率为7.50%。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情况比较。术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2.3两组术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40例,术后出现头晕1例、血肿1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40例,术后头晕3例、血肿4例、瘀斑2例,发生率为22.50%。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指的是因外力引发的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破坏,车祸及高处坠落伤是主要病因,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剧烈疼痛、压痛、麻木以及无力等[2]。值得注意的是,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因此需加强术后处理,起到改善手术预后效果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采取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主要提到低分子肝素钙与利伐沙班两种药物。长期临床工作实践证实,这两种药物均能够起到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是低分子肝素钙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引发出血倾向,比如血肿、瘀斑的发生率偏高。而对于利伐沙班来说,则是一类高度选择性直接Xa因子抑制剂,基于凝血期间能够对内源性及外源性途径产生阻断作用,并使凝血酶的产生及血栓的形成得到有效抑制。此外,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和低分子肝素钙比较,利伐沙班还能够降低出血倾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此次研究得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3]。此次观察组术后采取利伐沙班治疗,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和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对照组的7.50%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中可知,利伐沙班比低分子肝素钙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在预防胸腰椎骨折固定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低分子肝素钙与利伐沙班均具备显著的效果;但是,利伐沙班的安全性高于低分子肝素钙;因此,可首选利伐沙班,从而确保术后治疗工作的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朱大安,路磊,方斌,等.两种抗凝药物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临床骨科杂志,2019,22(01):22-24.
[2]宫成杰.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1):32.
[3]葸根,陆雄,董志毅.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694-16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2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