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7 09:2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法,试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对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与试验组相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静脉辅助用药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肢手术中选择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具有临床采纳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超声

本文引用格式:朱健健,朱炜炜,黄宏明.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27-128.

0引言

臂丛神经阻滞目前已在上肢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异感定位法是盲探式操作,操作者经验、患者配合与否、能否准确述说等会直接影响阻滞成功率,存在阻滞不全或失败的可能,通过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用药等方式,易引起副作用,损伤血管神经。可视超声技术引导下神经阻滞作为新型手段,可实现准确神经定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麻醉效果,降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危险[1]。本文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作如下整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0-80岁,平均(63.8±6.2)岁;其中前臂手术14例,上臂手术7例,手部手术9例;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21-82岁,平均(64.5±6.3)岁;其中前臂手术15例,上臂手术6例,手部手术9例。组间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基线资料上差异均衡(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入室后立即开放外周静脉并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连接好多功能监测仪,去枕并将患侧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45°,常规消毒铺巾。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法:以解剖定位肌间沟为依据,对异感进行盲探,回抽无血后将0.375%罗哌卡因20 mL推注进去。试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选择涂有专用胶的探头频率为7.5-10.0 MHz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以无菌手套进行覆盖,探头长轴垂直于身体纵轴,直到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表面,首先对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进行探查,清晰可见椭圆形或圆形的多个低回声区出现,高回声晕包绕其周围,于超声探头中线位刺入穿刺针,抵达臂丛神经后将神经刺激器开启,设定刺激电流为1.0 mA,待观察到上肢肌肉运动情况后,将刺激电流减弱至0.3-0.4 mA,以肌肉运动情况为依据对探针位置进行调整,针尖接近神经后将0.375%罗哌卡因20 mL推注进去,此时可观察到组织间药液扩散和包绕神经的现象。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一麻醉医生完成麻醉操作。对于神经阻滞不完善的患者需予以咪达唑仑2 mg、地佐辛5 mg缓慢静脉注射,依然无法满足手术要求者更改为全麻方式。

\

 
1.3观察指标与麻醉效果评价。观察和统计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静脉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效果评价标准:麻醉后患者无任何痛感,肌肉完全松弛表示优;麻醉后患者存在轻微疼痛感,肌肉比较松弛,需追加少量麻醉药表示良;麻醉后患肢疼痛严重,更改为全麻方式表示差。优和良的百分比相加是麻醉效果优良率的计算方法[2]。

1.4统计学分析。所得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均以SPSS 21.0软件进行,麻醉优良率、静脉辅助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百分率(%)给予描述,行χ2检验;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使用(±s)给予描述,行t检验,P<0.05作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代表。

2结果

2.1两组麻醉效果展开对比。对照组与试验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76.7%、96.7%,组间予以比较,对照组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
 

2.2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静脉辅助用药展开对比。组间进行比较,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麻醉维持时间比对照组延长,静脉辅助用药比对照组减少,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所示。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展开对比。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对照组高于试验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

 

3讨论

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即为臂丛神经阻滞,但盲探式异感定位法具有阻滞效果不佳、神经定位不准确、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足,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麻醉是临床方面一次新的尝试,借助超声显像,可对定位神经与邻近周围结构进行直观清晰的观察,并对进针路径和方向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可对针尖位置进行进一步证实,避免损伤神经。与此同时,可对局麻药扩散包绕神经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注药后可迅速发挥药效,且阻滞完善。相比于传统方法,超声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联合的方式,可直观观察到神经或通过相邻结构对神经进行识别,以促使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安全性明显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本组研究之中,试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其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静脉辅助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而足以证明,上肢手术中选择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具有临床采纳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方九江,邓兵水,安晓萍,等.超声与神经刺激器联合引导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06):784-786.
[2]李明,戴晓蓉,朱雁鸿,等.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在上肢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2):137-140.
[3]汪涛,何开华,刘小男,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6,34(05):79-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1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