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6 15:23: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后对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资料共计100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D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李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340,342.

0引言

急性脑血管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经过治疗后恢复速度很慢,还有不同程度的遗留后遗症,有大部分患者还会因为肢体功能障碍而导致残疾,如果不能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增加家庭经济负担[1]。为了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院选取了收治的部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资料共计100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56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63.19±1.15)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55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63.23±1.41)岁。组间常规的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1)心理护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常会因为病情的反复和长时间治疗效果差而产生焦虑、抑郁、易怒、恐慌、烦躁等负面情绪,并且近年来抑郁的发病率很高,甚至达到了50%,这可能和神经递质通路受阻密切相关,医护人员要在诊疗期间多多用专业的神经医学理论知识教导患者,帮助其深入了解疾病,认识到这是可治愈的,减少对治疗的担忧,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2]。(2)基础护理。患有该病的部分病人自理能力差,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其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每日都要皮肤按摩,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在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教导其进行呼吸肌训练,有效咳嗽,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3]。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还要定时放尿,持续夹管,锻炼膀胱壁的收缩功能,使用浓度为0.5%的碘伏棉球每日擦洗2次尿道口,还要用庆大霉素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每日冲洗1次膀胱,最大限度避免泌尿系统感染[4]。(3)康复锻炼。

①床上良肢位摆放。在患者发病初期,护理人员要将患处肢体放置在功能位,避免挛缩。临床多采取以下体位,平卧位:使用软枕或者软垫垫在患者患侧的头肩和肘部,患侧肩关节一定要处于外展外旋位,前臂伸直,患者的髋关节一定要处于内收内旋位,膝关节微屈或者微伸,足尖和足跟与床面垂直,踝关节始终保持直角。患侧卧位:采取这种体位要注意避免患肢受到伤害,后背和头部使用软垫进行支撑,使患侧上肢能够充分伸展,健侧上肢则自然放在身上,患侧下肢膝关节微屈,髋关节充分伸展,健侧下肢放在软垫上。健侧卧位:身体躯干和床面成直角,患侧肩部下方放置一软垫,肘部稍微弯曲,健侧上肢自然放在胸腹前,患侧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都自然屈曲[5],膝关节下方放置一软垫,足不要内翻,健侧下肢自然放在床上,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由医护人员或者家属每2小时翻身1次。②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若患者发生偏瘫尽早开始被动运动,医护人员遵循“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的原则开展,刚开始的运动量不要过大,幅度也要适宜,依据身体条件逐步增加运动持续时间;主动运动是在病人自己有主动意识和运动条件之后开展的,所做的运动要求简单轻松,指导人员可以教导其完成滑轮操和棍棒操等锻炼。③早期坐位训练。不合并意识障碍的脑血管患者在发病之后的第3天就能够进行起坐训练,另外一部分存在意识障碍但是逐渐好转的患者通常情况下是在发病之后7~10天进行起坐训练,具体的内容和步骤为:护理人员在床上放置一个软靠枕或靠垫,患者用自己的健侧肢体支撑身体,缓慢坐起,开始时保持30°半坐卧位,每日2次,每次持续5分钟,若患者没有在期间感受到不适或者疼痛,可以逐日提高角度,每日增加10°,最终坐起80°,维持1小时。起坐训练的同时还要帮助训练平衡能力,将垫子或者枕头放在偏瘫侧肢体外侧背部,让患者保持这种平衡姿势,随着训练强度的提升慢慢增加平衡维持时间。④步行训练。重度偏瘫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和家属并肩而立,患侧上肢搭在家属肩上,先走外侧下肢,后移动内侧下肢,如果向前行走有一定困难可以先保持原地踏步,能够正常保持平衡并且肢体移动顺畅之后再次尝试行走,每次步行训练5~10分钟,轻中度偏瘫患者的病情不严重,可以在医生允许后使用手杖练习,若训练过程中出现了胸痛、头晕等不良症状应立即减轻运动量,或者回到病床上静养[6]。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ADL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3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基础是神经生物学,在中枢神经损伤后相关功能的重组是恢复的重点,但是要想实现重组需要进行特殊的活动和练习,早期康复护理将这些运动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过程,将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神经生理和心理医学等相结合,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实施教育。该病患者大都伴随躯体障碍和心理问题,因此会对日常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医护人员要教导患者保持耐心,维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当中,才能尽快改善神经功能,完成生活能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康复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碧.早期康复护理管理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39-340.
[2]李思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4):106.
[3]燕艳.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3):146-147.
[4]雷秀秀,潘俊晓.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1):1634-1636.
[5]马小珍,洪安辉,肖慧玲,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03):78-79.
[6]仝慧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58-2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