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GOS评分及预后。方法选取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收的继发性脑梗死患者90例,均为颅脑外伤手术发生,对照组45例接受保守疗法,观察组45例接受亚低温下手术疗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GOS评分和预后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GOS评分(4.05±0.35)分和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3.69±0.32)分,(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经亚低温手术治疗后预后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GOS评分,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颅脑外伤手术;继发性脑梗死;临床表现;GOS评分;预后
本文引用格式:刘军.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GOS评分及预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91,194.
0引言
继发性脑梗死为颅脑外伤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后症状危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1]。临床上,针对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患者,有外科疗法和保守疗法两种,其各具优劣,在具体治疗中的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为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收的90例颅脑外伤术后发生继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后患者预后和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受颅脑外伤手术的患者中,选取90例术后并发继发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随机序贯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为41~7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1.78±6.49)岁;在受伤原因上,交通事故20例,意外摔伤12例,砸伤10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为40~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2.14±6.55)岁;在受伤原因上,交通事故19例,意外摔伤13例,砸伤9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h内来院治疗,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组间基线资料数据差异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首先使用药物进行降颅压操作,同时给予脱水、利尿、溶栓等对症治疗,并加以康复疗法进行改善。
观察组:采用亚低温下手术疗法,采用半导体降温毯,将患者肛肠温度控制在33℃左右,时间为7d左右,当患者颅内压恢复正常后,将其体温恢复到36℃左右;与此同时,采用手术方式对梗死组织处进行穿刺,引流出颅内血肿,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变化进行观察记录。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临床表现、GOS评分和预后效果有关数据并分析。GOS评分[2]: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数为1~5分,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4分表示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5分表示恢复正常生活,仅存在轻微的缺陷。
预后效果[3]:根据患者表现,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显效指症状基本改善,可生活自理;有效表示存在中度的残疾缺陷,生活可自理,有时候需要他人帮助;无效是指病情无改善现象或植物状态;死亡是指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45×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90例患者数据以SPSS 21.0处理,GOS评分(±s)以t检验;预后效果(n,%)以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患者治疗前,经颅脑影像学检查显示,出现大面积脑组织梗死、脑干梗死或挫伤,颅内有血肿,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眩晕、昏迷、瘫痪等症状,且病情有加重的趋势;经治疗后,观察组无死亡病例,有1例患者表现为植物状态,其他患者自理能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对照组有1例患者死亡,植物生存状态3例,其他患者意识状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2GOS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GOS评分为(2.34±0.31)分,对照组(2.38±0.30)分,比较可得:t=0.622,P=0.268<0.05。治疗后,观察组GOS评分为(4.05±0.35)分,对照组(3.69±0.32)分,组间有显著差异(t=5.092,P=0.000<0.05)。
2.3预后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数据如表1所见。
3讨论
脑部发生严重外伤后,一粗线脑出血现象,经手术处理后,由于脑部水肿等因素会使血管受到的压力发生变化,导致血液循环受阻,造成脑血栓,加之手术后需要对患者实施止血操作,使患者机体纤溶系统失衡,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形成脑梗死症状[4-5]。针对术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为了避免手术创伤、术后止血以及手术引起的脑灌注压变化等情况,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其虽然避免了部分风险,但治疗见效慢,病情缓解前极易发生突发事件,给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在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亚低温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清除血肿的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以保证脑灌注压的稳定性,减少手术刺激;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是由于颅脑外伤手术后,颅内挫伤或血肿产生局部占位反应,导致脑部供血动脉受压而出现梗死灶,因此,在患者脑部血流为恢复正常期间,要控制颅内灌注压,避免脑部血肿恶化影响神经功能丧失或死亡等不良结局。相比之下,对照组保守治疗虽然对患者无创伤,但用药后,消除血肿、恢复脑部血供需要一定的时间段,而患者病情不稳定,在此期间存在着很多方面风险,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和总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亚低温手术在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亚低温手术应用于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提高GOS评分,对患者症状具有缓解作用,能够提高预后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家祥,李良平,梁一鸣,等.影响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疗效的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7,39(1):117-119.
[2]张玉林,孟伟.颅脑外伤手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6):34-35.
[3]刘斌.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继发急性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J].安徽医药,2016,20(11):2104-2106.
[4]曹勇,郑慧军,苑亚东,等.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5,5(4):171-172.
[5]吴伟.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7):136-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