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基于“升阳除湿法”浅析傅氏完带汤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9 17:46: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李东垣之前,治湿大多以渗利水湿为主,并有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观点。而东垣独创“升阳除湿法”以治之,并且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在傅氏完带汤“从湿治带”的组方思路中就有所体现。

关键词:升阳除湿;带下;完带汤;从湿治带

本文引用格式:刘娅男,强尧.基于“升阳除湿法”浅析傅氏完带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267,269.

0引言

“升阳除湿法”意为通过升举清阳之气的方式以消除困阻于机体内或迫出于下窍多余的水湿之患。湿性重浊黏滞,易困阻脾胃,且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伤中焦清阳之气,清阳失于温化、升提,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水谷精微失于布散,水湿留滞于中焦甚至下溜以生病变。升举清阳之气,使下陷之清阳得以升发,助脾胃运化之力,使停滞的水湿得以输布,下溜的浊阴得以约束,病邪自除。傅青主在其著作中写到“带下俱是湿症”[1],并创完带汤以治脾虚肝郁型“白带”,其方中治湿之法就运用了东垣的“升阳除湿法”,今本文就完带汤的治湿思路来进一步了解“升阳除湿法”的应用。

\

 
1“升阳除湿法”理论基础

1.1《素问·经别别论篇》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胃功能正常时,饮食入胃腐熟后化为水谷精微,经中焦清阳之气的温化升提作用,脾气上升散精,输布于百脉,濡养全身。脾胃内伤后,脾胃之气不能上行,中焦清阳之气的温化升提作用受损,水湿不能正常输布代谢而致湿邪为患。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伤阳气,阻滞气机,使清阳之气不得伸展;阳气不伸,气机郁滞,又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虚弱,脾阳的不振。升举、伸展清阳之气,保证气机顺畅,清阳正常发挥其温化升提作用,改善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湿能够输布代谢,从而祛除停滞于体内的水湿病邪。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与自然、天地相应,人体也像天地一样,头面部可以比喻为天,是清阳之气上升的地方,所以清阳出上窍;前后二阴可以比喻为地,是浊阴之物所出的通道,所以浊阴出下窍。清阳有上升之性,浊阴有沉降之质,正常情况下,两者各司其位,相互制约,不至于清阳上升过度或者浊阴沉降过多。这个理论说明,当清阳之气无力上升之时,一方面不能温化布散水湿,另一方面也失去对浊阴之物的平衡制约,致使水湿困阻于体内或者过多地从下窍而出,滋生病变。所以升举清阳之气,使清阳浊阴达到相对的平衡方可使水湿之邪去。

1.3《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瘥……”东垣之前,治湿之法多用渗利水湿之药物,而渗利之品,多为阴药,“皆行阴道而泻阳道”。若一味地使用苦寒渗利之品来利小便,实大便,不但效果不佳,还容易损伤脾胃清阳之气。而升阳之药大都气味辛温,具有升举清阳、舒展经脉之气的作用,正是“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之义[2]。脾阳得以伸展,脾气得以充健,则能正常运化水液,以绝水湿生成之源;清阳之气升则脾气得伸,布散水谷精微充盛于皮毛,则其湿亦自除。

对于上述病理变化,李东垣独创“升阳除湿法”,使用柴胡、升麻等味薄之品,引脾胃中清阳之气行阳道及诸经;以荆芥、防风等风药,疏通阳气,发挥其“风能胜湿”之效。并创出升阳除湿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羌活苍术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汤等著名经验方剂。

2傅氏完带汤“从湿治带”

2.1《傅青主女科·带下》


“夫带下俱是湿症。”傅氏认为这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且《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需要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作用,而中焦脾胃清阳之气尤为重要。脾胃功能失调,清阳之气无力化生气血,反而聚湿于内,流注于下,伤及任脉、带脉,而致带下病。傅氏还认为:“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遂从阴器而出。”脾为土,肝为木,当脾土虚弱之时,肝木趁虚而入,抑克脾土,且肝主疏泄,为气机升降之枢,肝气不舒,清阳之气难以升发,则加重脾虚,使水湿从下而出。故傅氏云:“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

2.2完带汤的组成与剂量

炒白术一两,炒山药一两,人参二钱,炒白芍五钱,车前子三钱,炒苍术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从组成可以看出,该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重用炒白术、炒山药补脾祛湿止带,使脾气健运,清阳生化有源,湿浊自消,二者共为君药;臣以炒苍术燥湿健脾,增强中焦健运水湿之力;人参、甘草补中焦,益清阳之气,以助君药补益之效;白芍柔肝理脾,柴胡调达肝气,二者开提肝木之气,防其下克脾土;车前子利湿清热,使水湿从小便分利,助浊阴出下窍;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使补药补脾而不滞脾,又可调畅气机之通道,助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柴胡、黑芥穗轻灵辛散,助中焦升发清阳之气,清阳升则湿不下流。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配,共奏健脾胃,调肝气,升清阳,化湿浊,止带下之功。

2.3完带汤治湿思路

2.3.1调治脏腑,清阳则生化有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脾胃是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普济方·卷二十四脾胃门》:“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才能运化水湿。若脾胃失于健运,水液则不能正常输布,困阻中焦则加重脾胃之虚,下注前阴则成带下。完带汤白术入脾胃经,《长沙药解》:“补中燥湿……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升清阳而消水谷……”。故《本草求真》言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山药气温平,味甘。味甘则益脾,脾气充、脾血旺则气血调和,生化有源;气温则禀春升之阳,益气而强阴。辅以人参、甘草补中益气,助白术、山药补脾之功。四药合用,健运中焦脾胃,使清阳生化有源。

2.3.2燥利水湿,降浊则清阳自升

苍术辛甘祛湿,脾胃最喜。《玉楸药解》:“苍术走而不守……苍术入脾,其性动荡,故长于行……苍术偏入己土,……己土健则升清而浊降,戊土健则浊降而清亦升”。且《珍珠囊》曰:“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故苍术为燥湿健脾要药,可使浊阴降而清阳升。车前子味甘,入肝、膀胱、肺经,《神农本草经》言其:“利水道小便”。甘能益脾,脾气散精则肺气通行,故水道通。水道通畅,浊阴从下窍而出,不与清阳困阻于中焦,清阳之气自能上升助脾气散精,输布水谷精微于百脉,体内水湿之患自能消散,带下自止。

2.3.3逆势而治,升阳则湿不下流

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按照“顺其病位,逆其病势”的原则[3],治疗湿浊下注之带下病,完带汤中运用了陈皮、黑芥穗、柴胡三味轻灵辛散之品,使清阳升而湿不下流。其中荆芥禀春升之木气,气味俱升,又使用其巅顶之芥穗,升发之力尤甚。柴胡“气味升阳,能提下元清气上行”(《本草经解》)。加之陈皮“能助阳气上升”(《内外伤辨惑论》),从而引白术、山药、人参、甘草之气上升,使中焦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下降,湿气自消,带下自止。且本方中陈皮、黑芥穗、柴胡三药共计一钱六分,与白术、山药用量悬殊,意在“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完带汤从调治脏腑、燥利水湿、逆势而治三方面来健脾升清、降浊升阳。清阳升则湿得以降,清升浊降,各司其道,方奏升阳除湿之效。

\

 
参考文献

[1]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2.
[2]季志荣,姜玥,姚艳丽.东垣升阳除湿法在内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11):65.
[3]张红梅.论完带汤祛湿之法[J].江西中医药,2016(9):24-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9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