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探究CT与X线诊断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作用评价。方法从本院呼吸科中抽取50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CT与X线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结果及诊断表现。结果CT诊断后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准确率分别是94.00%、80.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选用CT诊断,其诊断结果更准确,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关键词:CT;X线诊断;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吐尔逊古力·布尔汗,艾合提热木·塔力甫,马媛媛.CT与X线诊断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作用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202+204.
0引言
慢阻肺的全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般集中发病于中老年人,其疾病主要特征是严重气流受阻,表现为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其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危害性极大。慢阻肺发病后在临床中的表现不间断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以及喘息等,若在临床中及早被诊断检查出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慢阻肺疾病常合并伴随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肺间质[1]纤维化属于慢性进行性肺炎,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检查方式有X线和CT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院将对呼吸科收治的50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具体探讨哪种诊断方式的结果更正确,更适合临床应用,详细结果如下文显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历研究资料的选取时间为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病例研究对象为我院呼吸科中住院的50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已确诊为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而后均接受CT和X线进行诊断,受诊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42-69岁,平均(55.88±3.27)岁,吸烟史12-42年,平均吸烟史(27.96±4.22)年。病症类型:呼气型28例,混合型22例,上述研究资料对比后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数据有研究可比性。
1.2诊断方法。CT诊断:选用的诊断仪是飞利浦40排螺旋CT,设置扫描参数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检查前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检测,当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才能接受检查,若心率控制无效者事先在医生的建议下口服倍他乐克控制,检查前叮嘱患者空腹,摘除身上佩戴的重金属物品,于静脉注射显影剂(每公斤体重1-1•5毫升)后进行造影,扫描范围是自肺底到肺尖,对患者的肺部病变位置全面检查,在此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平静的呼吸状态[2-3]。X线诊断:检查方法行DR拍片机器拍摄胸部正侧位。
1.3观察指标。对比CT和X线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分别对检查后图像的表现结果进行阐述。
1.4统计学分析。本实验中的数据全部录入统计软件SPSS23.0中整理、计算,采取t的方式检验持续性变量资料,用(±s)形式描述,采取χ2的方式检验定性资料,以(n,%)形式描述,当P<0.05说明对比结果存在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对比。经CT诊断后其结果的准确率为94.00%,而X线诊断后的结果正确率为80.00%,两种结果对比差异突出,有显著性研究意义,P<0.05,详见表1。
2.2CT诊断的表现。50例患者检查后均存在肺部纹理紊乱有增强症状,肺门阴影加深,患者的淋巴结有肿大的情况,具体详细表现结果见下表2。
2.3X线诊断的表现。临床中大部分收治的患者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其临床表现明显,X线诊断后肺部纹理增强,其中出现纹理呈蜂窝状、网状及弥漫性分布的比例为76.00%(38),肺部边缘有小结节状、片状阴影占68.00%(34),膈肌位置低,成肺气肿表现占80.00%(40),支气管扩张占46.00%(23),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占38.00%(19),肺门阴影增深,结构紊乱占48.00%(24),肺大疱形成占44.00%(2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因未明确,诱发此病产生的相关因素由吸烟、吸入有害气体、空气污染及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另外与自身的身体机体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中慢阻肺常合并伴有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其发生率高达90%,对患者的肺功能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但是此病若及早发现可预防治疗,其病情判断依据肺功能改善的强弱。
患者发病后在临床中的主症状是肺气肿,关于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有CT和X线检查,采取CT检查时患者的病情有双重表现,对肺组织的伤害大,会影响肺部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患者肺气肿程度不断加重时[5],病程会随之延长,且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灶范围也会随之增大,对肺功能的破坏程度越严重,其表现比较突出,从就扫描图像中观察发现肺间质纤维化的位置在双肺中外带及肺野处[6],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知,采用CT诊断后其结果的准确率明显要比对X线的准确率高。
在陆文杰[7]的文献中阐述到,在实际诊断检查中,有些患者的病理症状不明显,这种情形的患者需要借助肺活检和CT检查才能诊断,从上述两种检查结果的表现显示,患者均检查出肺部纹理紊乱或增强的症状,有形成肺大疱者、支气管扩张者、毛玻璃样高密度影者及胸膜下线者等,虽然数据对比有差异,但是对比结果不明显(P>0.05)。
综合上述,在诊断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选用CT的准确率更高,但是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各有优点,实际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廖艺璇,陈亚红,白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肺血管定量指标的临床意义[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5,1(2):529-533.
[2]郑忠辉,徐爱晖.CAT评分及胸部CT血管测量在慢阻肺相关肺动脉高压预测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4):630-634.
[3]李考,王萍,闫如意,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椎骨的CT值与骨密度的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5):340.
[4]白宇,王晓华,林帆,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评估分组与CT扫描评价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5):356-360.
[5]闻海梅,邓毅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CT Bhalla评分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12):2216-2218.
[6]仇煜,钱晓君,张雪,等.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和单纯慢阻肺肺气肿临床特点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9):90-93.
[7]陆文杰.CT与X线诊断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37-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