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80例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8 17:26: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临床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给予患者速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同时采用序贯疗法治疗胃炎,然后比较和观察患者血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所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血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值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病因复杂,通常是多因素所导致,采集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炎;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空腹血糖

本文引用格式:彭连红,杨丽斌.80例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干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62.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当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也日趋增多,且发病率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超重、肥胖等均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3]。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已有研究表明胃炎与糖尿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4]。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甚至胃癌的主要原因,且有研究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其感染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5]。一般来说,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进展率较高,常常出现预后不良。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需要尽可能早的控制血糖,并采取措施有效减少胃炎预后不良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效果。为此,笔者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范围22-68岁,平均年龄(44.32±4.45)岁;糖尿病病程最短1年,最长10年,平均病程(3.56±0.67)年;临床表现(可合并):胃烧灼患者34例;早饱患者50例,嗳气患者42例,食欲不振患者32例,腹胀患者47例,平均BMI(24.81±2.23)kg/m。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部患者符合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未服用过非甾类固醇、抗胆碱能类药,未进行过任何抗Hp治疗。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胰岛素结合抗胃炎治疗,降糖治疗的同时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给予合理饮食指导。所有患者给予抑酸治疗:埃索美拉唑40mg,1次/d;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检测。总体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较前明显好转;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2.0软件来分析和统计相关数据,血糖数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经过4周的治疗后,显效63例(78.75%),有效14例(17.50%),无效3例(3.75%),总有效率为96.25%(77例)。

2.2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的变化

经过血糖指标检测,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分别为(5.12±0.73)mmol/L和(6.31±1.35)mmol/L,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详见表1。

\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腺B细胞分泌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超重、肥胖及脂质代谢紊乱等症状。胃炎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且该类患者的进展率相当高,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也较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6]。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反复发作的腹胀、腹痛。

以往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且基础研究也提示糖尿病可引起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通透性升高、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这些改变均可诱发小肠黏膜损伤,引起肠道疾病[7]。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8]。糖尿病可以引起胃粘膜损伤,有报道发现侵袭因素的增强(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自由基生成)及保护因素的减弱(减少粘液分泌、减少黏膜糖蛋白、削弱抗氧化能力等)是糖尿病诱发胃溃疡的两个主要方式,最终诱发胃溃疡及胃炎等[9]。此外,糖尿病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如铬、锌、锰、硒、镁、铁等的异常,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可以促进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也可以通过短链脂肪酸影响血糖代谢,表明消化道菌群代谢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0]。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尚无治愈的方法,临床上可以通过疾病监测、主动降糖、维持健康行为等方法加以干预。

本研究选取80例胃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在给予速效胰岛素治疗及抑制胃酸治疗后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血糖指标的改善情况。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25%,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积极控制血糖及胃炎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赵子煜,等.目视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603-1607.
[2]刘媛媛,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2):116-122.
[3]桑丹,等.适度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超重/肥胖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6):698-701.
[4]宋进展,等.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96例胃镜检查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4):41-42,63.
[5]钟晓琴,周飞,刘丽秋.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病变发病率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21):3333-3337.
[6]黄明君,蒋晓莲.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西医学,2012,27(6):957-959.
[7]钟豪杰.2型糖尿病与胶囊内镜下小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2017,广东药学院.
[8]金铭歆,等.基于Meta分析的2型糖尿病与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性研究现状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11):1856-1860.
[9]Takeuchi,K.,et al.Impaired healing of gastric lesions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effec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J].J Pharmacol Exp Ther,1997,281(1):200-7.
[10]田佳星,李敏,仝小林.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26(8):688-6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8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