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8 13:38: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探究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66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均为 33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无差异,可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和 ADL 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显著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4.6±1.0)d、(8.4±1.2) d、97.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脑梗死护理中循证护理效果较佳。

关键词: 循证护理;常规护理措施;脑梗死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 靳翠霞. 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1):376+378.

0引言

临床上,脑梗死也可以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液、氧气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病变,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在治疗脑梗死时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针对性、持续性药学干预,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服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中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循征护理手段,获取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41-72岁,(56.6±3.5)岁;发病就诊时间0.2-10 h,(5.1±2.4)h;分析患者学历,初中及其以下、高中、专科及其以上分别为12例、14例、7例;对照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42-73岁,(57.1±3.2)岁;发病就诊时间0.3-11h,(5.7±2.1)h;分析患者学历,初中及其以下、高中、专科及其以上分别为10例、13例、1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对比,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有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做好并发症护理工作。

1.2.2观察组:实施循征护理措施,主要有:

(1)归纳总结问题,护理人员要积极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自身的护理经验,提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

(2)证据查询,护理人员要通过网络资料、临床病例等途径,进行脑梗死问题证据查找。

(3)结论论证,护理人员应该在完成以上两步工作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循征护理措施,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病情、年龄、文化水平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知识宣传,要引导患者对脑梗死疾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配合要点、常见并发症等进行了解,引导患者更加主动的配合临床护理。②心理护理,在疾病影响下,患者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对患者进行不良心理疏导,如播放音乐、耐心鼓励、病友交谈等,逐步削弱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护理人员还要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多鼓励,给予患者亲情呵护,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③综合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要在患者病情保持稳定后,及早引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刚开始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如协助患者进行抬腿、翻身等运动,逐渐过渡到患者主动康复训练,包括头部运动、肢体运动等,头部运动有摇头、旋转头颅、伸舌、鼓腮等;肢体运动有关节屈伸、站立、行走等。

\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判定患者NIHSS评分,总分为42分,得分同患者神经受损程度呈正相关[2];通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患者ADL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同患者生活能力呈正相关[3];通过我院自行编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判定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分为不满意(得分<70分)、满意(得分≥70分)和非常满意(得分≥90分)三个部分,护理总满意度=100-不满意度[4]。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变化状况。观察组患者护理前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
(30.6±7.1)分、(40.8±9.5)分,护理后分别为(11.2±4.1)分、(63.8±10.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NIHS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9.8±7.0)分、(41.1±8.6)分,护理后分别为(19.2±4.6)分、(50.1±9.8)分。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ADL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显著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观察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6±1.0)d、(8.4±1.2)d;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7.3±1.5)d、(14.1±1.8)d。两组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详情如表1所示。

\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达97.0%(32/33),其中,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分别为1例、10例、22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仅为75.8%(25/33),其中,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分别为8例、14例、11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容易致残、致死,在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时,要结合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临床护理依从性[5]。循征护理是一项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护理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循征护理手段,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综合康复护理等,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并有助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促进了患者良好恢复[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ADL评分、疾病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11.2±4.1)分、(63.8±10.1)分、(4.6±1.0)d、(8.4±1.2)d、97.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9.2±4.6)分、(50.1±9.8)分、(7.3±1.5)d、(14.1±1.8)d、75.8%。两组患者相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获得较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文莉,张丽,吴星.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2):259-261.
[2]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8-20,24.
[3]孙莉.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1):135-136.
[4]邢艳,张雪燕,刘黎,等.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91-2192,2193.
[5]孙叶飞,詹娇阳.循证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4):377-379.
[6]李红萍,孙振文.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1):1750-1753,17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8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