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临床病例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7 14:40: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 2013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收治的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患者 7 例为研究对象,均行 CT 和病理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的 7 例肿瘤均位于单侧,密度不均匀,具有不规则的形态,除 1 例良性外,其余均为恶性;在 CT 表现中,良性患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合并斑片状、点状钙化;而恶性患者可见囊实性混混杂密度肿块,主要为囊性,无钙化,内见分隔,经增强扫描后,结节出现均匀强化,盆腔内可见转移性肿大淋巴结。结论 临床上给予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患者 CT 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

关键词: 勃勒纳氏瘤;卵巢肿瘤;CT 检查;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张亮. 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临床病例探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1):69+72.

0引言

勃勒纳氏瘤是比较罕见的一种卵巢上皮性肿瘤,在卵巢肿瘤中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5%-2.0%左右,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纤维上皮瘤,大部分为单侧发病,少数为双侧,肿瘤生长速度慢,大部分为良性,恶性病变较少,往往合并卵巢囊腺瘤[1]。当前临床上在诊断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时,通常以手术病理检查为主,但是关于勃勒纳氏瘤影像特点的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的CT检查和临床病理表现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例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病程2个月至1年,平均(0.7±0.5)年,年龄55-82岁,平均(65.4±9.2)岁,均因腹部包块就诊,其中合并腹胀1例、合并腹痛1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即选择Siemens Somaton Definition双源CT机,设置扫描参数,其中螺距为1,层间距和层厚均为5 mm,矩阵为512×512,扫描时间为2.0ms,电流为250 mA,电压为120 kV,扫描时,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从膈顶开始扫描,直到耻骨联合下缘,先平扫,再进行双期增强扫描。需要注意的是,增强扫描时,运用2 mL/kg非离子型对比剂对患者进行肘静脉注射,掌握好注射流率,一般为3 mL/s,并且静脉期和动脉期的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110 s和50 s。完成扫描后,由2名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放射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回顾性分析肿块的结构、位置、强化程度、大小以及钙化等。

1.3病理诊断标准。根据病理表现,将其分为两种性质:①良性。边界清楚且为圆形的上皮细胞巢位于致密纤维间质中,胞浆透明或淡染,核呈卵圆形或圆形,具有光滑的核膜,少部分核膜出现皱缩,存在核沟,且没有核分裂现象;②恶性。主要为致密细胞巢结构,大部分为实性癌巢,巢中存在空腔,大小不等,腔内缘不规整,且癌巢主要为大巢,并且融合细胞巢较多,在大巢周围往往可见细胞构成的“出芽”或小巢现象。同时,巢内存在多核巨细胞和短梭形细胞,核膜皱缩,具有明显的核沟,核增多,大部分为双核,而核仁明显增大且变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少部分存在间质纤维化增生,出现瘤细胞浸润,且可见血管内瘤栓和坏死区。

\

 
2结果

本组的7例肿瘤均位于单侧,其中1例为良性,占14.29%,6例为恶性,占85.71%。在CT图像中,1例良性患者可见2个病灶,表现为实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合并斑片状、点状钙化,并且经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出现中等程度强化。而6例恶性患者可见8个病灶,可见囊实性混混杂密度肿块,主要为囊性,无钙化,病变内部出现纤细分隔,且分隔比较光整,囊壁显示壁结节,经增强扫描后,结节出现均匀强化,且盆腔内合并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3讨论

卵巢勃勒纳瘤是发病率较低的一种肿瘤疾病,大部分患者为良性,恶性比较少见,其典型CT表现起源于卵巢不均匀密度实性软组织肿块合并钙化,其中良性者与周围结构具有清晰的分界,一些患者可合并盆腹腔或胸腔积液;而恶性者可见周围血管和脏器粘连、侵犯征象,并且合并盆腔淋巴结肿大[2]。有研究发现,良性勃勒纳瘤实性肿瘤往往合并其他囊性新生物,经增强扫描后,大部分实性成分出现中度强化,但是囊性成分没有发生强化[3]。本次研究的7例患者中,1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其中良性患者以实性软组织肿块为主要表现,而恶性患者主要为囊性成分,经手术病理诊断,其成分主要为黏液性囊腺瘤,具有较小的实性结节,并且在术后病理检查中偶然发现,这一结果与单保信[4]等研究报道一致。当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卵巢勃勒纳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点:①卵巢畸胎瘤和黏液性囊腺瘤;②卵巢网磨层;③来源于中肾管残余;④来源于瓦萨德细胞巢;⑤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虽然大部分观点认为勃勒纳氏瘤发生于卵巢表面上皮,但是当前缺乏有效证据支持。同时,勃勒纳氏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本组的7例患者年龄均>40岁,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并且有研究认为,肿瘤的良恶性与患者年龄有关,与良性患者相比,恶性和交界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大[5-9]。

综上所述,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的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特征,通过及时行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并且与手术病理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减少漏诊或误诊,值得推广[10-15]。

\

 
参考文献

[1]高韻,胡晓云,李国良,等.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J].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42-1245.
[2]古吉敏,华平,徐祥富,等.卵巢勃勒纳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与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04):333-335.
[3]刘亚平.姜小军.王生录.卵巢甲状腺肿同侧合并勃勒纳瘤及粘液性囊腺瘤1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01):78-79.
[4]单保信,孙小荣,赵玉香,等.左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一例报告[J].肿瘤防治杂志,2011(01):102.
[5]杨秀丽,杨宾烈.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1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01):49.
[6]潘昌杰,钱农,刘炜,等.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附5例报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301-303.
[7]高韻,胡晓云,李国良,等.卵巢勃勒纳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J].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42-1245.
[8]徐林,王彬,李青霞,等.双侧成熟性卵巢畸胎瘤合并卵巢甲状腺肿类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8,8(03):62-64.
[9]戴文晖,孟曙光,柴丽萍,等.双侧卵巢良性勃勒纳氏瘤伴1侧肿瘤扭转破裂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6):480-480.
[10]方如旗,曹代荣,翁淑萍,等.卵巢肿瘤蒂扭转的MR影像表现(附8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5).
[11]单保信,孙小荣,赵玉香,等.左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一例报告[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1,8(1):102-102.
[12]朱丹,朱瑞萍,沈晶,等.卵巢勃勒纳瘤1例报告[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4):119-119.
[13]秦丽艳,张建丽.卵巢上皮性肿瘤1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148-149.
[14]单保信,孙小荣,赵玉香,等.左卵巢恶性勃勒纳氏瘤一例报告[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1,8(1):102-102.
[15]胥卉苹,周秘,张知剑.超声诊断双侧卵巢交界性勃勒纳瘤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8,34(12):82-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7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